日本劳动市场现状与课题

 日本劳动市场的现状与课题

  1 1 . 中长期的经济变动与劳动市场 自泡沫经济及其崩溃以来,谈到日本劳动市场的现状,就不能不提到始自 1990 年前后的经济变动。90 年前后的日本正如“泡沫”这词一样,热衷于金钱游戏,土地、股票等的资产价格虚高不下。目前的东证股指在 1 万日元左右,而当时居然一度超过了 3 万 8 千日元。

 那时,企业错误地认为,新一轮的高度经济增长(60 年代至 70 年代前期)已经到来,因此积极地大量网罗人才。企业不仅尽可能地吸收应届毕业生,而且对其以外的人员的招聘也非常积极。当时的招工比率(公共职业安定所的招聘、应聘比率(招聘数/应聘数))如实地反映出这种情况,高中毕业生的招工比率曾高达 3.3 倍,其以外人员的招工比率也曾达到 1.4倍。

 但是,为了抑制泡沫经济的过热,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的金融收缩政策,例如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限制对不动产的融资等等,由此泡沫经济开始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从 1991 年到 93 年、长达 3 年的经济萧条期。这段时间里,企业的预期增长率急剧下降,泡沫期时录用的大量劳动者,转眼间都变成了剩余人员。企业持续至今的雇用人员调整的原点也即在此。

  (1 1 )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的经济 变动 在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萧条期之后,经历了两次复苏与萧条的经济周期,这十几年可以说是泡沫经济的善后期或是调整期。从泡沫崩溃到目前的景气变动的特征如下。

 ①在 1997-98 年和 2001 年的萧条期,经济均为负增长(图表 1)。与泡沫经济刚刚崩溃时的萧条期相比,后面的两次萧条期问题更加严重,这种负增长严重损伤了日本经济的活力。

 ②泡沫经济崩溃后,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急剧下滑,结束了资产价格的通胀。紧接着 1995 年前后,一般物价也开始下跌,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从图表 1 中可以看出,GDP 通货紧缩因素持续下落,通货紧缩已成为日本经济的深刻问题。

 ③由于地价的下跌,金融机构增加了大量泡沫期的不动产融资等不良债券,同时由于自身拥有的大量股票价格的下跌,造成自己资本比率的下降。因此金融机构的实力明显减弱,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④两次经济复苏来源于积极的公共投资和扩大出口,以及由此促发的企业设备投资的增加。但是,连续不断的公共投资,使政府的长期债务额达到了 2001 财政年度末的 666 兆日元(GDP 比为 130%),这个比率在先进国家中是最高的了。另外,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也低到 0.10%,已接近 0%,

 这一切意味着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已无计可施。针对这个情况,小泉政府奉行结构改革路线,要放宽对劳动市场的各种管制。

  如上所述,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可以说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因此,这十年也被称作“失去的十年” ,或是“失去的 90 年代” 。

 图表 1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

  资料来源: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

 (注)阴影部分为经济衰退期。

 (2 2 )

 长期恶化的劳动市场

 日本的失业率,在高度经济增长期时,一直保持在极低的 1%左右;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上升到 2%;其后一段时间最高达到 3%;紧接着就迎来了泡沫经济期,失业率一下又降到 2%。但是,泡沫经济的崩溃,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失业率快速地大幅度上升,超过了 3%,又超过了 4%,现在已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 5%(图表 2)。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情况如下。

 ① 从失业率上升的具体情况来看,泡沫经济刚崩溃时的萧条期与其后的两次萧条期有很大的不同。从前者来说,失业率的上升出现在萧条期的后期,但是,后者失业率上升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因为泡沫经济刚崩溃时,人们对经济萧条的认识尚不足,而在其后的两次萧条期,企业在用工方面的严峻对策已非常明确,即经济不景气就意味着裁员,因此失业率快速上升。

 ② 以前,日本企业很少直接裁员,一般采取调整劳动时间、减少录用新人、临时调动到别的公司等方法来调节用工量,以尽量避免把员工推到企业之外。但泡沫经济崩溃后,很多企业在“下岗”的名义下,采取了直接削减用工人数的方法,比如退职优惠制度、招募希望退职人员、直接解聘等。

 企业的这种严峻对策即使在经济情况较好时也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即使在经济复苏期,失业率也没有任何好转,甚至不降反升。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厚生省《职业安定业务统计》 ③ 根据反映失业率(U)和缺额率(V)关系的UV分析法来看(图表 3),泡沫经济以后,UV基本上是沿着曲线(图中的UV曲线 2)向左上方移动,而UV曲线向右上方的移动则看不到。也就是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的失业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和由此带来的对劳动力需求的骤减造成的。另外,看不到UV曲线的移动,这说明劳动市场的结

 构变化对UV关系的影响很小。我们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以 1993 年为界,供求关系由平衡转为劳动力需求不足、劳动力供给过剩,而 2001 年的UV位置已到了距离 45 度线最远的地方了。

 ④ 尽管从劳动市场整体来看,结构变化的因素并不明显,但供给和需求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却各自显示出了显著的结构变化。下面我们要探讨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的变化、国际化、IT化等属于需求层面的结构变化,而年轻人就业意识的变化、高龄化、女性劳动力参与的高涨等属于供给层面发生的结构变化。供求各自结构变化的结果,加大了供求间的关系脱节,而这种脱节又成为降低高失业率的障碍。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每年 6 月),厚生省《雇用动向调查》 (注 1)UV分析中,怎样确定缺额率是个问题。以前分析中所使用的缺额数,一直是将职业安定业务统计中的有效需求数减去实际就职数后得出的数据。但是,由于这个数据毕竟是用于公共职业安定所的业务统计的,因此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能否反映全国的缺额情况、是否在经济繁荣期时缺额数统计得少一些,而经济萧条期时缺额数统计得多一些等。于是,我们开始利用雇用动向调查中每年一次(6 月末)统计的未充足缺额数,将其和同一调查中的常用劳动者数的比率作为缺额率(V)进行分析。

 (注 2)

 不过,未充足需求数并不是雇用动向调查中的未充足需求数,而是将雇用动向调查中的常用职工基数换算成劳动力调查中的雇用者基数后的数据。

 (注 3)UV曲线 1 的计算、测量时间从 1975 年到 2001 年。计测结果

 如以下算式。

 ) ln( 4023 . 0 4916 . 1 ) ln() 16795 . 7 ( ) 31820 . 31 (V U  

  6 7 2 7 . 02 R 、 1498 . 0 . .  E S

 结果为:均衡雇用失业率 2.90%,均衡失业率 2.66%。

 (注 4)

 UV曲线 2 的计算、测量时间从 1987 年到 2001 年。计测结果如以下算式。

 ) ln( 4296 . 0 6122 . 1 ) ln() 4621 . 12 ( ) 0820 . 48 (V U  

  9 2 2 8 . 02 R 、 08751 . 0 . .  E S

 结果为:均衡雇用失业率 3.09%,均衡失业率 2.82%。

  2 2. 各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

 在前一节我介绍了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整体的情况以及雇用失业的情况。那么,在劳动力的需求、供给方面,具体的又有哪些变化呢。首先,我们以需求方面的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中心,来考察一下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情况。比较各产业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减少,而且,本次研讨会的专题“全球化”的影响在制造业也表现得最为显著。

 (1 1 )

 制造业雇用的减少与全球化

 在高度经济增长期,正如从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中所看到的一样,制

 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中心。因此,日本制造业雇用人员所占的比重,在先进国家中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高度增长的结束和第一次石油危机,制造业的作用相对降低,代之而起的是服务经济化的发展,第三产业部门成为雇用人员增加的中心。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迎来了泡沫经济的繁荣,制造业再次获得了活力。这段时期制造业雇用的增加非常显著,就业人数 1992 年增加到 1569 万人(图表 4)。但是,泡沫经济的崩溃,完全改变了这个状况,制造业的减员在减去了泡沫期增加的部分后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减员,并一直持续至今。2001 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已降到 1284 万人,这十年间共减少了近 300万人。

 在制造业雇用人员减少的问题上,其中固然有泡沫经济崩溃后国内需求减少的影响,但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全球化的进展。全球化的影响具体说来就是:为了应付人工费方面的价格竞争,工厂陆续转移到工资成本便宜的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日本国内的就业。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制造业雇用人员减少的情况。图表 5 是将 1995 年到 2000 年五年中所增减的就业人数,按产业详细分类表进行分类,再按产业粗略分类表分别统计各产业增加和减少的数目后得出的。在这个表上,减少最突出的是衣服及其它纤维产品,第二多的是电子机械、纤维产品,

 而这些都是人工费成本高的劳动集约型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正是来自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使这些产业不断地将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

 这一时期,特别是面向中国的生产转移加速很快,速销公司的产品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速销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衣服所占日本国内市场的比重连年大幅度上升,包括速销公司产品在内的纤维产品方面,从中国进口的比重已占到近 7 成。另外,在电器产品方面,从中国进口的电视机、VTR等也已超过了 3 成。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

  资料来源:总务省《国势调查》 (注)增加数和减少数是将产业详细分类表上的增减数分为增加和减少两部分,再按产业粗略分类表分别进行统计得出的。

 (2 2 )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的雇用情况及限制的放宽

 金融、保险业的情况虽然没有制造业那么糟,但泡沫经济崩溃后,其就业人数也开始减少。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的就业人数,从 1991 年的263 万人降到 2001 年的 240 万人,减少了近 1 成,即 20 万人。

  金融业、银行曾经被称作“护送船队方式” ,是一直受限制法保护的产业,在对其放宽限制、实行自由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泡沫经济的崩溃。1997 年秋,多家有实力的城市银行、证券公司纷纷倒闭,日本出现了金融危机,而这些又加深了经济的萧条。另外,2001 年的萧条期时,对银行存款保本制度的解禁又再次导致了金融的不稳定。

  由股价下滑和地价下滑带来的不良债券的年年累积,使银行的自我资本比率不断下降,因此,银行很可能满足不了BIS限制法的条件(国际标准 8%,国内标准 4%),这对银行的经营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同时,为了维护金融体制的稳定,在处理不良债券时,也投入了部分国家资金。

  另外,在零售业方面,过去曾经为了保护小规模的零散商业网点,而限制大规模店铺的设立,现在日本接受了日美构造协议,放宽了这方面的限制。但是,放宽限制对于促进大规模店铺的设立究竟效果如何,目前还并不清楚。不过,伴随着汽车的普及,地处郊区并拥有足够停车场的大规模店铺正不断增加,从零售业整体来看,店铺的规模是在稳步扩大的。同时,

 零售业平均每个单位企业的就业人数,从 1996 年的 5.9 人增加到了 2001年的 6.4 人(总务省“事业所--企业统计调查” )。

  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批发、零售业、饮食业的就业人数,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减缓了增加的步伐。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批发、零售业、饮食业就业人数减少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批发业就业人数的减少格外突出,而零售业、饮食业却都是在增加的。那么为什么批发业的就业人数减少的这么多呢?一般说来,和国际上相比,日本的流通途径比较长,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很多批发商,而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过长的流通途径中不必要的部分就越来越缩小了。

 (3 3 )

 建筑业和服务业的雇用动向

  建筑业的就业人数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增加,这是沾了为恢复经济而几次启动的财政政策的光。但是,以 1997 年为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也开始减少,这是因为几次财政政策的启动,使财政赤字剧增,同时对于恢复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现在开始有控制地运用财政政策了。

  从建筑业本身来看,由于它需要进行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调整,解决泡沫经济期的不良债券问题,同时还有庞大的政府债券,因此,今后的公共投资一定会有控制地进行,而建筑业就业的严峻形势也会持续下去。

  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完全没有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反而

 是持续增长。为了明确服务业中什么样的产业增加了就业,我们制作了和制造业的图表 5 相同的图表(图表 6)。表上反映出,从 1995 年到 2000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是其他企业服务业(主要是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派遣行业等),其次是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行业、医疗行业、信息服务行业、调查行业等。我们将这些就业人数增长的行业大致归一下类,可以发现都属于企业服务方面、IT方面、社会福利方面等三个领域。

 图表 6

 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减少(1995 年~2000 年)

  资料来源:总务省《国势调查》 (注)增加数、减少数同图表 5 的(注)。

 2 2 . 形势严峻的雇用调整与失业的实际情况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企业第一线雇用调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相当多的企业都采取了招募希望退职者的方式,试图直接调整雇用数量。这种严酷

 的对策只是针对正式职工的,而对于非正式职工,企业则是继续扩大聘用的。企业雇用调整的结果,使非自愿离职的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随着经济萧条期的延长,他们的失业期也长期化了。另一方面,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是以年轻人和女性为主的自愿离职失业者也在增加。

 (1 1 )形势严峻的企业雇用调整

 企业雇用调整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劳动时间的调整和雇用量的调整两大类,详细情况请参照图表 7。劳动时间的调整里,有经济萧条尚在初级阶段时的限制加班,也有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时为维护从业人员的就业而采取的临时停业等办法。从维护从业人员的就业这个观点来看,雇用量的调整里,减少招收新人、解雇临时工*小时工、改变人力资源配置等方法是为了维护就业的,而招募希望退职者、解雇等则是放弃维护就业的。从日本企业的雇用政策来说,维护从业人员的就业一直是其根本,因此在劳动时间的调整、雇用量的调整上,减少招收新人、解雇临时工*小时工等是其主要的雇用调整手段。

 图表 7

 企业调整雇用的方法

  厚生劳动省在 1992 年 9 月起的两年中和 1998 年 9 月起的两年中,调查了企业实际实行的雇用调整的情况。1992 年 9 月起的两年正是泡沫经济刚刚崩溃后的萧条期,而 1998 年 9 月起的两年在萧条中又包含了很多经济恢复的局面。即使这样,实行了雇用调整的企业所占比例前者为 60.8%,后者竟也有 52.5%,这表明即使在经济恢复期,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实行了雇用调整。雇用调整手段的内容(图表 8)表明,很多企业实行了限制加班、削减*停止招收应届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改变人力资源配置等方法。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比较这两个时间段,削减*停止招收应届毕业生、招募希望退职者、直接解雇的方式有所增加。

  其中,采取招募希望退职者方式的企业,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为改善企业状况而实行的裁员,将重点放在了削减人工费成本上,其背后有调整过高的工资、在通货紧缩下压缩生产成本等因素。从希望退职的应征者来说,以前一般都是不够招募数目,而泡沫经济崩溃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应征者的数目增加了。他们一方面是被增加退职金的优惠政策所吸引,同时也是由于强烈地感受到了对企业前途的不安。

 图表 8

 按企业雇用调整实施内容分类的比例

 资料来源:厚生劳动省《2000 年产业劳动情况调查》 (2 2 )非正式职工的长久增员

 和对正式职工的雇用调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临时工*小时工、派遣职员*合同工等非正式职工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图表 9 和图表 10 反映了这个

 情况。图表 9 根据在企业内的称呼不同,分为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非正式职工里包括小时工、临时工、派遣职员、合同工、特约职员等。图表10 则是根据雇用合同时间的长短来分类的,长期雇用指的是没有合同期限及 1 年以上合同的,临时工*按日记酬工指的是合同期限不满 1 年的。这二者都存在正式职工减少、非正式职工增加的现象,在非正式职工里,女性的增加又格外显著,女性劳动者的近半数都是非正式职工。

 非正式职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①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制造业比重降低、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饮食业的比重升高。批发*零售业、饮食业、服务业本身小时工的比例就较高,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加扩大了对小时工等的需求。

 ② 临时工*小时工原本就具有针对经济的变化进行雇用调整的作用。泡沫经济崩溃后,企业注重降低人工成本,因此临时工*小时工更加经常性地发挥调节雇用的作用,而不论经济如何变化。

 ③ 非正式职工里人数众多的女性劳动者就业意识增强,这正好回应了日渐高涨的、对非正式职工的需求。女性就业率的增加,以 25 岁到 35 岁这个年龄层最为明显,而 45 岁到 50 多岁年龄层的增加也很明显。

 图表 9

 正式职工*非正式职工的变化及其具体内容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劳动力调查特别调查》

 图表 10

 长期雇用*临时雇用*按日雇用职工人数的变化(非农林业)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

 (3 3 )失业增加的具体内容

 失业人数在 1991 年为 136 万人(失业率 2.1%),而到 10 年后的 2001年则为 340 万人(失业率 5.0%),增长了 2.5 倍。在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失业者的失业时间也越来越长,1 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将失业人数增加的具体内容按失业原因、年龄、不能再就业的原因等整理如下。

 ① 按失业原因分类 2001 年的 340 万失业者中,非自愿离职者 106 万人,自愿离职者118 万人,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 17 万人,其他 85 万人(图表 11)。和10 年前相比,每一项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其中非自愿离职者的增加又尤为显著。在非自愿离职者的离职原因中,除了高龄层特有的退休、合同到期等以外,其它都是因为人员整理、奖励退职、公司倒闭、企业关张、事业发展不顺、对前途无信心等等。男性中非自愿离职人数的增加非常明显,已超过了 10 年前还比较多的自愿离职人数。

 图表 11

 按失业原因分类的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

 另一方面,自愿离职的原因则主要是为了寻求条件更好的工作,或

 者是由于家庭*上学*健康等方面的原因,这在妇女和年轻人中比较多见。纵观这 10 年的变化,非自愿离职人数的增加固然非常明显,但自愿离职的人数也在增加。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自愿离职人数仍然增加,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是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新特点。

 ② 按失业者的年龄分类 按失业者的年龄分类,则年轻人中的失业比例非常高,然后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降低,到高龄层时只有男性的失业率又独自呈现上升趋势。根据 2001 年的数据来看,男女 15~20 岁、男性 20~25 岁、60~65岁的三个年龄段的失业率极高,或是超过了 10%,或是非常接近 10%(图表 12)。

 纵观这十年的变化,我们发现无论在哪个年龄层,失业率都是大幅度的上升。为了掌握失业率的长期变化规律,我们和泡沫经济前失业率最高的时候(1987 年)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年轻人、具体地说在男性30 岁之前、女性 35 岁之前的年龄段,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尤为明显,也就是说年轻人的高失业率问题,是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才凸显出来的新问题。

 图表 12

 按男女、年龄层分类的失业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

 不同年龄段失业的原因整理如下(图表 13)。1)男性 60~65 岁的失业人群中,因退休而失业的占了绝大部分。2)男性 50~59 岁的失业人群中,非自愿离职的人数最多。3)35 岁之前的年轻人,无论男女都是自愿离职的为多。(25 岁之前的失业人群里,毕业后未就业的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年轻人中失业人数的增长与因自愿离职而带来的失业率的增长,二者密切相关,另外,泡沫经济崩溃后,因非自愿离职增多而导致的失业率的增长,主要对男性 50~59 岁年龄段的人影响最大。

  图表 13

 按男女、年龄层、失业原因分类的就业人数(2002 年 6 月)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

  ③ 按无法再就业的原因分类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失业者无法再就业的原因。从失业者方面来看,人数最多的是“没有所希望的工作” (28%,总务省《劳动力调查》2002年 1~3 月),其次是“自己的年龄不符和招工单位的要求” (21%),年龄

 不符和要求的主要是在 45 岁以上的中高龄层。其它还有“虽然对工作不讲任何条件,但就是找不到工作” (11%),“工资待遇太低” (9%),“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的安排不满意” (8%)等。

 “虽然对工作不讲任何条件,但就是找不到工作” ,这说明对用工的需求已是绝对地减少了。“没有所希望的工作” ,这虽然也反映了用工需求的减少,但同时也说明了失业者尚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工资、劳动时间不满意,也反映了相同的情况吧。至于年龄的问题则和招工上的年龄限制有关。

 3 3 . 今后的课题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失业率达到了 5%,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各产业用工需求的显著减少,是造成失业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正如UV分析图显示的那样,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显著减少,使得失业率不断升高。因此,要解决高失业率的问题,就必须从长期的经济萧条状态中走出来,提高经济增长率,这才是最重要的课题。但是,造成高失业率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劳动力需求层面的结构变化,同时也和供给层面的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劳动市场内部供需的脱节不断加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尽快解决劳动力供需双方脱节的问题,也是降低高失业率的一个关键所在。下面,我谈一下解决供需脱节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问题。

 (1 1 )

 解决劳动力供需双方脱节的问题

 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脱节问题,在青年层和中高龄层相当严重,另外在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间的供需脱节,也日益成为一个新问题。

 ①青年层的供需脱节 日本的企业一直以来就是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但另一方面,经济萧条期时又经常采取限制录用应届毕业生的雇用调整策略,因此,泡沫经济崩溃后,对录用应届毕业生的限制策略也就长期化了。另外,现在企业看重新进员工是否有立刻融入工作的能力,因此,和应届毕业生相比,企业更重视录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样一来,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市场就骤然冷落下来了。

 从年轻人这一方面来看,因自愿离职而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自愿离职*换职业的倾向明显增强,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固定的工作,而更愿意断断续续地打点零工或是小时工,做些短期的工作。这类人被称作自由职业者。根据 2000 年劳动白皮书(劳动省)的推算,1997 年大约有 151 万自由职业者。这些人选择自由职业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愿意受拘束,希望更加自由一些,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年轻人的就业意识正日益多样化。

 年轻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们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考虑日趋严峻的需求方面的变化。今后,日本将进入少子*老龄化社会,青年人口会逐年减少,而他们不愿意从事固定的工作,或是找不到稳定的工作,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②中高年龄层的供需脱节

  在中高年龄层(男性)的失业问题上,50~60 岁和 60 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情况有所不同。60 岁以上的失业者中,大部分是属于退休(几乎所有的企业退休年龄都是 60 岁),而 50~60 岁的失业者,大都是由于公司经营恶化等原因而不得不退职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50~60 岁的人是企业的沉重负担,因为他们的工资很高,但对于这些人的家庭来说,他们是一家的经济支柱,因此,这一年龄段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

 但是,在劳动市场上,这两个年龄段的人都同样存在“年龄”的问题。根据本机构的研究(《失业结构的研究》),约 9 成企业在招工时有年龄限制,其上限平均为 41 岁,超过 50 岁的只有司机、清扫工、杂务工、保安等工种。因此,这些人必须越过年龄障碍才能就业。关于这一点,政府去年以来已开始着手撤消就业方面的年龄限制。

  目前,老年退休金的开始支付年龄已逐渐从 60 岁推后到 65 岁(2025年起一律从 65 岁开始支付),因此,如何保证退休到可以领取退休金之间

 这段时间的就业,已成为重要的政策性课题。特别是被称为“稠密的一代” 、也就是二战后的生育高峰时出生的那代人,5 年后即将进入 60 岁,因此必须在此之前解决这个问题。

 ③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间的供需脱节

  长期雇用中小时工等非正式职工所占的比例,据事业所*企业统计调查(总务省),已达到 30.8%,而在零售业、饮食业中这个比例则更高。企业增加小时工数量的意图,原本在于降低人工费成本,但随着小时工所占比例的增高,连一些决定经营业绩的重要工作,也不得不依靠他们了。这样一来,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之间工资等待遇方面的差距就更加凸现出来,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缩小这个差距。

  在目前的高失业率下,有关 work-sharing(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就业总量)的讨论正日趋活跃,在如何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荷兰模式。荷兰模式提供的最终解决办法是,小时工和长期工在(平均每小时的)工资上没有任何差别,不一样的只是劳动时间的长短,而选择长期工还是小时工,则由职工自己决定。

  如果荷兰模式能够实现,那么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间的供需脱节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解决,不过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只能说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但是,考虑到目前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间的待遇差距如此之大,我们还是应该切实地逐步缩小这个差距,尽量实现平等的待遇。

  (2 2 )恢复经济活力,确保就业机会

 要扩大就业机会,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摆脱当前的通货紧缩经济。而要摆脱通货紧缩经济,回到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就必须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在就业持续增长的服务业方面,今后也必须继续扩大就业机会。

 ①摆脱通货紧缩经济,回归经济增长轨道

  从公务员的收入来看,前几年削减了奖金,但今年更进了一步,开始削减基本工资了。公务员的收入反映了民间的动向,因此这件事对民间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个情况表明,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进一步加深,已由失业的增加发展到名义工资的下跌了。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情况。

  目前的问题究竟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经济界的见解并不一致,而政府的政策也不很清楚。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经济运作,使日本经济早日回到正常的增长轨道上来。

 ②恢复制造业的活力

  泡沫经济崩溃后,制造业的衰落非常明显。尽管日元的升值,降低了其在工资成本方面的竞争力,造成了制造业的衰落,但制造业的进一步空洞化,等于完全摘掉日本经济增长的双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必须恢复制造业的活力。

 因此,日本的制造业不要在人工费上和外国竞争,而要将资源集中到开发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来,以此赢得国际间的竞争,这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根本。政府提出了 4 个科学技术开发的重点领域,生活科学、信息通讯、环境、纳米技术*材料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发成果将左右今后日本制造业的走向。

 ③扩大服务业的就业

 前面介绍了服务业就业增加的领域,有企业服务方面、IT方面、社会福利方面等等。企业服务方面就业人数增加的现象,是在将以前一直由企业内部处理的各种业务,交给外部的专业公司去做这样一种潮流中产生的,派遣职员的增加也是这个潮流中的一环。这种做法可以节省固定的人工费用,今后一定会越来越流行。

  IT革命尽管由于美国泡沫经济的崩溃,而失去了曾经的气势,但从长远的目光来看,社会的IT化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的。不过,为了增加IT方面的就业机会,就必须培养IT技术人员,保证人才供给,并整顿其环境

  在社会福利方面,主要是医疗服务、老年人的看护服务等的增加,面对今后少子*老龄化的趋势,这方面的需求将会稳步增长。在这个问题上,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例如提供服务的正确体制,职工的培养,资格制度的完善等等。重要的是如何使其成为高质量的、有魅力的职业。

相关热词搜索: 日本 课题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