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习笔记】王炜瀚《国际商务》(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内容简介 目 录 第一篇 国际商务导论 第1章 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国际商务的学习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篇 国际商务环境 第3章 国际商务的国别制度环境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国际税务与金融制度环境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篇 国际商务战略 第6章 跨国公司的组织与战略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全球知识管理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篇 国际商务实施 第8章 进出口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全球生产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全球营销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国际工程承包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篇 国际商务支持 第12章 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国际财务管理与国际会计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全球信息系统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国际商务的风险管理与保险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篇 国际商务导论 第 第1 章 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1.1 复习笔记

 考点一:认识全球化

 1国际商务视角的全球化 (1)历史上的两次全球化。

 ①第一次全球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顶峰”或“黄金年代”。

 ②现阶段全球化是在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长期间歇后的“第二幕”全球化。

 (2)全球化的推动力——国际交易技术障碍和政策障碍的急剧减少。

 (3)全球化的乐观与悲观观点 ①乐观观点:全球化为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常态,它只是被一系列罕见的全球性事件中断,如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冷战。

 ②悲观观点:全球化是一种历史特例,它只发生在国际经济被单一霸权(先是英国,再是美国)所主宰的时期。

 (4)两次全球化中贸易的比较——第一次大潮中贸易的重要性体现在货物交换,而第二次则是体现在观念的交换。

 2当代全球化的未来(见表1-1)

 表1-1 当代全球化的未来

 考点二:个体企业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

 1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活动 (1)第二次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层次从市场全球化阶段进入生产全球化。

 (2)价值链的国际化与全球价值链的组织 ①企业进行国际扩张的基本动机:

 a.寻求自然资源; b.寻求市场; c.寻求效率; d.寻求战略性资产。

 ②价值链的国际化:将传统的以市场为导向或寻求资源的投资转变为寻求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这实现了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拆分资产,并且将生产的价值链国际化,以整合自身和东道国的资源。

 2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与特点(见表1-2)

 表1-2 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与特点

 3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类型与业务主体(见表1-3)

 表1-3 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类型与业务主体

 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主体的身份可以是多重的,如制造商、贸易商、服务商、承包商;规模和国际化程度也可以是多样的对应关系,规模上可以是大、中、小型的企业,国际化程

 度上可以是跨国公司、天生全球企业、本土企业。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主体未必都是国际企业。

 考点三:世界经济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

 1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数量,大致划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①重商主义(见表1-4)

 表1-4 重商主义

 ②绝对优势理论(见表1-5)

 表1-5 绝对优势理论

  ③比较优势理论(见表1-6)

 表1-6 比较优势理论

 ④要素禀赋理论(见表1-7)

 表1-7 要素禀赋理论

  ⑤新贸易理论(见表1-8)

 表1-8 新贸易理论

 ⑥新新贸易理论(见表1-9)

 表1-9 新新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的现实(见表1-10)

 表1-10 国际贸易的现实

  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现实 (1)多国企业理论(见表1-11)

 表1-11 多国企业理论

  (2)多国企业理论的小结 ①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强调了资源对于市场竞争与企业扩张的重要意义。基于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明确回答了企业在国内专业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偏好;从获取重要资源的角度,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即围绕“为何要”。

 ②垄断优势论本质上也是从资源角度提出,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成本。垄断优势理论从能力角度说明了为何有能力克服外商劣势,强调“为何能”。

 ③内部化/交易成本理论关注“模式如何”。

 (3)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见表1-12)

 表1-12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

 1.2 考研真题详解

 1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以及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上海财经大学2013研] 答:(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空前深化和加速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推动以及不同技术领域的相互融合,它不仅降低了商品和资本的交易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加快了信息的全球传播,还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②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组织者和担当者,其活动扩大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密切了国家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③各国拥有资源的不平衡要求国际间互通有无、相互依存,实现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经营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也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愈加密切。

 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起到桥梁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组织在其内部都要求逐步取消贸易壁垒,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组织虽然对外具有排他性,但随着其自身经济贸易的发展,其必然会产生外溢效应,到区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不仅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区域内和区域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⑤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作为政策取向。

 ⑥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3)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此,每个国家都存在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人群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如下几点:

  ①经济全球化造成部分国家就业岗位减少,失业增加。全球化反对者认为全球化降低了贸易壁垒,使发达国家企业把制造活动转移到海外工资率低得多的国家,并且许多服务活动也被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②全球化反对者认为全球劳动力的迅速扩大,伴随着国际贸易扩展,压低了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

 ③全球化反对者认为欠发达国家对保护劳工和环境缺少适当的管制,从而使在该地区的企业成本降低,在全球市场上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④全球化反对者认为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经济权力正在从各国政府转入超国家的组织,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受到损害。

 ⑤全球化反对者认为自由贸易和投资进一步拉大了世界上的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并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

 2简述重商主义及当代国家采取保护贸易的原因。[复旦大学2018研] 答:(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其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重商主义存在以下缺陷:①将贸易看成是零和博弈,这是重商主义的根本缺陷;②损害进口企业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用于生产成品的企业;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限制进口会缩小可以购买的商品的选择范围,引起产品的短缺,提高产品的价格,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④在极端情况下重商主义者可能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来保护本国利益。

 (2)采取保护贸易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 a.保护国内幼稚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最重要最流行的贸易保护的依据是保护幼稚工业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许多工业在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

 处于新生或幼嫩阶段,就像初生婴儿一样,而同类工业在发达国家已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在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业肯定被打垮被扼杀,永远没有成长起来的希望。如果政府对其新建工业实行一段时间的保护,等“新生儿”长大了,再取消保护,那么它不但不怕竞争,还可与先进国家的同类工业匹敌。

 b.改善国际收支。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作为贸易保护的依据,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从1979年东京回合到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在向关贸总协定通报进口限制时,85%以上都以平衡国际收支为理由,这主要与发展中国家普遍出口能力低,外债严重有关。但改善国际收支论在出口能力强的亚洲国家也比较流行,这大概与中国以及亚洲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人们都比较注重储蓄,不太愿意举债,反映在贸易政策上就是追求贸易顺差。

 c.改善贸易条件。用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手段限制进口减少需求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于贸易条件是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与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的比率,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降低可以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即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使整个国家获利。

 ②政治方面 a.增加政府收入。关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这也是政府实施保护贸易的一个原因。

 b.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自由贸易会增强本国对外国的经济依赖性,这种情况可能会危及到国家安全,一旦战争爆发或国家之间关系紧张,贸易停止,供应中断,过于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会出现危机。

 ③社会方面 a.维持国内劳动力就业水平。政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外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入,严格移民管理措施、规定外国企业雇佣本国国民在该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从而保障国内劳动力市场、增加国民的就业机会,以便维护国内的经济和政局的稳定。

 b.保护国内消费者利益。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业务活动实施各种强制性的检查和监督措施,从而保障本国消费者免受外国供应商的价格垄断和不公平待遇。

 ④文化方面 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社会共同价值观。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政府把使用国货作为爱国主义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贸易保护政策减少外来冲击,发展本国工业。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分别适合解释哪种类型的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研] 答: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着力解释产业间贸易,而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基于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古典理论中,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分别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决定贸易模式。新古典理论中,最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解释贸易。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产品同质化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主要解决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完全竞争类型的贸易市场。但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不了二战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加强、产业的规模经济明显等现象。

 (2)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突破原有的假设前提,认为市场存在垄断势力,具有不完全性,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差异并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所以新国际贸易理论适合解释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完全竞争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试图突破传统理论与现状的隔膜,将规模经济引入贸易分析,提出了依靠政府支持,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扩大出口、抢夺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4简述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产生原因。[西南财经大学2017研] 答:(1)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较为普遍使用的概念,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大量参加贸易。

 (2)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 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许多同类产品有着不同的特性,即同类不同质。由于世界市场上竞争愈来愈激烈,非价格竞争已经取代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②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一国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果,其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使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打破各生产企业之间原有的比较优势均衡状态,使自己的产品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扩大了该产品的出口。这样,产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也就形成了。

 ③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原因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有着季节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在某一个季节出口这一产品,而在另一个季节又进口同种产品。另外,一些国家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国内贸易运输费用常常比国际贸易的运费要高,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

 ④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发展的趋势就越强。

 5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时可以通过绿地投资或者跨国并购进入外国市场,请简要回答企业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来做出决定?[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 答:(1)绿地投资的定义 绿地投资又称新创企业,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2)跨国并购的定义 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种。跨国兼并指原来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跨国兼并分为跨国合并(A+B=C)和跨国吸收兼并(A+B=A或B)两种。跨国收购指东道国当地企业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企业。跨国收购可以是少数股权收购(10%~49%)、多数股权收购(50%~99%)、全资收购(100%)。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有一方的法律实体地位不复存在,后者则都保持原法律实体地位。

 (3)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因素 ①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外国直接投资模式的差异和国与国之间的“心理差异”相关,所谓的心理差异指一种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主要受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方面的影响。当文化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管理实践、组织形式、员工期望等方面存在巨大反差时,母公司会更倾向于绿地投资;反之,则会选择跨国并购。

 ②东道国的经济水平 当东道国市场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或者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时候,投资机会多,而绿地投资所花费的成本更高,建设期更长,这将使企业错过许多投资机会。因此,对于经济越强盛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欲望就越强。

 ③企业的技术水平

 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自身所拥有的技术专利,则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时,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企业一般会更倾向于绿地投资,以更高的成本保护技术的完整。在这一方面,绿地投资的优势体现在:a.利在传递中的耗散更少;b.利在公司内部的复制成本更低。

 ④企业的国别经验 如果一个企业对于海外投资和经营完全没有任何经验,那么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管理层将会以更少的成本获取到经验,其风险更低。

 6国际主要的对外投资理论有哪些?是否适应中国目前对外投资?[南开大学2016研] 答:(1)国际主要的对外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理论可分为适合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理论和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理论。

 ①适合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理论有:

 a.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市场的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产品市场不完全;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垄断优势包括: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限制措施的优势;信息与网络优势。

 b.区位优势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若可供投资的地区在某些方面较跨国公司母国更具优势,即具有区位优势,则跨国公司将对该地区投资。

 c.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 公司内部和市场机制在执行不同类型的交易时涉及不同的效率,故而决定了公司组织生产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当使用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大于在公司内部进行同样活动的成本时,公司会选择内部化的组织形式。

 d.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提出跨国公司只有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②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理论有:

 a.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三种。他认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而对东道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b.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1983年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在拉奥看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c.小规模技术理论 该理论是威尔斯1977年提出的,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他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规模制造、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低价产品营销策略。威尔斯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说明了即使技术不够先进、生产和经营规模不够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适应中国目前对外投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既有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征,也有着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因此上述的国际投资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的国际投资。

 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①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长期形成的某些传统技术、民间工艺等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在发达国家市场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因此垄断优势理论可以解释我国传统工艺产业的国际投资。

 ②我国不少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及技术标准化产品,但这些企业在生产这类产品的过程中,根据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并尽量将技术优势内部化以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内部化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相符的。

 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和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加工制造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几乎所有大型家电企业都在美国或日本建有研发基地,信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如联想、四通亦在美国、中国香港设有带研发特征的机构。因此,区位优势理论也可以解释我国国际投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

 ④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的边际产业。于是部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投资设立工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国际投资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相符的。

 7请结合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所有权优势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定义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又称OIL范式,指跨国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不是单一优势可以决定的,而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以其特有的所有权优势,寻找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并根据其内部化优势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

 (2)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所有权优势 ①庞大的外汇储备提高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为支持和加快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扩张和收购提供了强大的金融保障。雄厚的外汇储备不仅使得政府对企业的用汇审批变得更为宽松,企业也由此可更自由地使用海外投资产生的利润,这对于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极为有利;另一方面,中国除了用外汇购买美国国债和进行流动性资产投资以外,还可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海外矿产资源投资与企业并购,这已成为中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构成中国外汇储备通过多样化经营,拓展投资领域和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②海外华人的巨大网络。从明清开始,就不断有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发展,这一全体经过几百年的壮大和发展。当前,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华人的身影。从我国迁移到其他东道国的移民可以作为我国与其他东道国的纽带,促进两国的资源对接,进而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形成。无疑,这些华人和他们编织的相当大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③政策支持优势。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我国政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相关支持及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促进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 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

 ①政治环境。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地区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中国企业应首先选择拥有稳定政权和政局的地区进行投资,规避政治风险。

 ②资源环境。中国企业应尽量选择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尤其是生产中需要大量自然资源投入的行业更应如此。

 ③社会环境。中国企业应选择拥有良好社会环境的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良好的社会环境表现为积极的消费观念、包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稳定健康的劳动力保有量等。

 ④商务环境。商务环境指目标地区是否拥有健全的医疗、通信、交通、物流等与商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形成了同类型产业或上下游产业的聚集。中国企业应选择具有良好商务环境的地区进行直接投资。

 8尽管根据股价、利润和生产力等指标,许多并购并没有对收购方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但跨国并购的浪潮仍在继续进行。请结合所学理论分析跨国并购兴起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1)跨国并购的含义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跨国兼并指原来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跨国兼并分为跨国合并(A+B=C)和跨国吸收兼并(A+B=A/B)两种。

 跨国收购指东道国当地企业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企业。跨国收购可以是少数股权收购(10%~49%)、多数股权收购(50%~99%)、全资收购(100%)。

 (2)跨国并购的类型及动因 大多数跨国并购交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使用现有能力,被称为传统型并购,第二种是开发做事的新方式,被称为变革型并购。

 ①传统型并购 传统型并购又分为联合型并购、资源型并购和扩张型并购三种。联合型并购的目的在于削减过剩能力以及提高竞争力;资源型并购的目的通常是获取稀缺资源,包括技术、人才,或接近顾客;扩张型并购的目的通常是加快跨国企业的商标组合的成长或地区延伸,或两者兼而有之。

 ②变革型并购 变革型并购也有三种基本类型:

 a.新投资组合型并购。此类并购的目的在于通过收购重新调整公司所从事与经营的投资组合,通常伴随着撤销公司不再感兴趣的经营项目。

 b.新业务型并购。目标是通过捕获规模、范围和资本等方面的收购优势来创造新的经营模式。

 c.全球跳跃型并购。大部分这类复杂的国际化合并的目标在于实现巨大的区域扩张和产品拓展,常常伴随着文化变革。

 (3)跨国并购兴起的原因 ①跨国并购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升级换代以维持竞争优势。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例如与外商合资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

 ②跨国并购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跨国并购可以推动被并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并通过技术外溢和扩散等途径带动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

 ③跨国并购使被并购国国内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的生产依次在创新国、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转移。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候,跨国公司会考虑已有的分支机构和生产能力,选择最适合生产其产品的目标转移国,从而使被并购国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④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企业倾向于进行跨国并购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各国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面对此种状况,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海外并购以规避风险。

 ⑤通过跨国并购转移过剩产能 某些国家的某些行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趋于饱和。在国内市场容量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将视角转向国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而海外并购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方式之一。它通过并购国外同行企业,利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品牌影响,能迅速进入国外市场,同时能巧妙地规避东道国对外国商品的贸易壁垒。

 9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以及企业所要预防的风险。[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1)“一带一路”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颁布,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将成为未来沿线国家间合作的重点领域。其中,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2)“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 ①海外市场规模扩大。“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均可通过参与共建,为本国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些国家中存在着巨大的综合发展潜能以及充分的市场扩充空间。

 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背景之下,各国企业将充分转移过剩产能,不断增强出口贸易企业在研发、技术、品牌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沿线各国还要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开展产业转型发展以及再升级。

 ③切实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在不断适应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其他国家企业的发展经验,推动自身在发展模式、产业战略、技术路径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改良革新。

 (3)企业所要预防的风险 ①环境风险。“一带一路”为企业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环境因素考验,其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方面具有复杂多变的动态特征,实际遵循的商业规则、法律体系以及行业标准等与我国大陆地区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这对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市场风险。“一带一路”市场有无限的潜力,但是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并不太完善,这导致贸易便利性不足,整个操作处于原始状态,且大部分都是小额贸易。此外,“一带一路”要求企业提高对海外市场有效需求状况的判断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较大比例都是新兴经济体或者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往往看似发展趋向良好,实际有效需求却不足,如果我国企业盲目进入,就极有可能面临比较严重的市场风险。

 ③海外融资风险。“一带一路”是对配套金融服务支持的考验,依然有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市场的运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特征,其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受限较多,难以为中国企业的海融资行为提供充分的支持。

 ④商业信用风险。“一带一路”的部分国家仍存在信用问题,但是在交易量不大的情况下,风险其实是可控的。这些风险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对冲,比如小批量交易、现金交易、预付定金等相对安全的交易方式。

 10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什么?结合我国实际,我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是什么?[南开大学2018研] 答:(1)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外国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以获得国外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而购买该公司资产,或者在外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发生的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建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②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③以利润进行再投资,即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

 (2)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①在供给方面 a.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在各国之间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当一国企业的产品成本中,生产要素成本占较大比重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当运输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就地生产销售,以节约运输成本。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廉价的自然资源,

 用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三是通过投资于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地区,获取廉价劳动力,降低劳动力的成本。

 b.获取自然资源。当企业的生产经营对某种自然资源严重依赖,而本国又不能保证该资源的供应,并且进口此类资源的成本又比较大时,企业就会在该资源较丰富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保证廉价资源的供应。

 c.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跨国公司的生产是面向全球的,因此在超越国界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一个遍及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按照国际分工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最大限度的规模经济效益。

 d.获得关键技术。技术是决定当代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具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在当地建立生产设施,可以迅速地捕捉到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获取或利用国外的新技术和工艺。

 ②在需求方面 a.占领或扩大市场份额。这主要指如何维持或提高原有市场份额和如何开拓新市场。第一种情况下,企业原来的出口市场由于更多竞争者的进入,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当地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当地的企业,这对外国企业会非常不利,为了维持原有市场,企业只能通过到当地投资,就地生产销售。第二种情况是企业发现国外的某个新市场具有发展潜能时,企业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当地市场。

 b.顾客流动性。当企业的客户到国外建立生产设施时,企业往往会跟随客户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建立生产设施,以避免东道国竞争者取代自己的地位。

 ③在政治因素方面 a.避免贸易壁垒。由于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普遍存在,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障碍,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避免贸易壁垒,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b.利用投资鼓励措施。大部分国家政府认为外国的直接投资会给本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提高本国就业水平,普遍提高国民的福利待遇,因此政府会对外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很多配套的优惠措施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④在保持竞争优势方面 企业通过内部化经营来保持竞争优势。当企业在技术知识、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时,为了在维护原有市场或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对核心资源的控制,企业往往采取对外直接投资来维持上述优势。

 (3)我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 ①获取先进技术

 中国企业与世界上同行的先进企业相比存在技术落后的问题,因此获取本行业的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追求的一个重点,获取先进的技术意味着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能提升企业的国际地位。因此,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的动力之一是获取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

 ②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虽然我国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巨大,但由于某些行业投资者扎堆进入,导致生产能力呈现过剩态势,国内盈利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寻求国外市场。而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在成本、市场定位、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并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为了更好地开放当地市场,一些企业不再局限于出口,而是采用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③绕开贸易壁垒 随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步确立,中国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中国产品的低成本地位,使其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强大的价格优势。许多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在关税、配额、反倾销、技术标准、环保等方面设置了诸多的壁垒,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因此,一些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国出口型企业不得不采取以国际直接投资代替贸易的方式绕开贸易壁垒,以维持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④获得短缺的能源和原材料 我国虽然国土广阔,资源充足,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问题。为了从国外获得稳定的能源和优质的原材料,我国企业不得不走出国门,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走向海外寻找资源。

 (4)我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 我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者各有利弊。

 ①绿地投资 绿地投资即外商在东道国,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建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

 绿地投资的优点包括:

 a.利用绿地投资方式创建新企业时,跨国企业拥有更多的主权,能够独立地进行项目的策划,选择适合本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厂址,并实施经营管理。而且,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自行控制项目的风险以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

 b.在创建新企业的过程当中,绿地投资较少受到东道国产业保护政策的限制。如果采取契约合资企业形式创建新企业,即跨国公司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无关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样,跨国公司不动用资金、不占用股份,因而不会激起东道国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从而减少了政治风险。

 c.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创建独资企业,有利于跨国公司维持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垄断优势,并利用其技术、管理、生产和营销上的优势占领东道国市场。

 绿地投资的缺点包括:

 a.绿地投资方式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b.被更具进取心的全球竞争对手通过并购和建立强有力的市场地位而抢占先机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制约了新创企业的市场潜力。

 ②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即跨国公司通过收购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取得对目标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跨国并购的优点包括:

 a.便于实施。通过并购一家现有的企业,跨国企业很快就可在海外目标市场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b.在许多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来抢占市场先机。在快速全球化的市场中,抢占市场先机尤其必要。

 c.并购的风险比新创企业更小。当企业在海外市场并购时,它获得的不仅是一系列有形资产,而且还获得了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样的知识能降低由于忽略国家文化而导致犯错误的风险。

 跨国并购的缺点包括:

 a.为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支付过高的价格。

 b.与被并购企业之间产生文化碰撞。

 c.想通过整合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运营来实现协同效应的企图经常遇到障碍,其过程要比预想的长得多。

 d.并购之前需要严密的审查。

 第 第2 章 国际商务的学习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商务的学科属性

 1国际商务的学科内容与范式 (1)关于国际商务学科内容的两种代表性观点与共同逻辑(见表2-1)

 表2-1 两种代表性观点与共同逻辑

 (2)科学范式与国际商务研究 牛顿力学及运动定律是用来解释两个相互作用的惯性物体的线性关系的,即便在牛顿范式的“适当”范围内,并非所有解答都是确定性的。而国际企业是由具有思想、有学习能力的人类构成的,所有的国际企业几乎都面对难以想象的诸多影响。因此,将国际商务描述为简单、可预测和同质的自然“物体”的交互作用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3)新旧科学范式下的国际商务 ①两种国际商务范式(见表2-2)

 表2-2 两种国际商务范式

  ②基于新科学范式认识国际商务 a.“商务”是国际商务的本质 新科学范式使我们认识到,不能通过对部分的理解得出对整体的理解;同时,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就不能真正得到对部分的理解。

 b.“国际”是国际商务的特征 国际商务的独特性,在于国际商务范围内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质上的更高层次。

 2国际商务的学科属性 (1)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学科(见表2-3)

 表2-3 整合学科

 (2)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与价值 ①商务学科同管理学及社会科学的关系 国际商务不应伪科学化,也并不属于社会科学。

 ②商务学科的价值特点: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a.学术研究不一定都是科学研究; b.国际商务的根本价值在于实践价值,其学术价值依赖于其实践价值。

 3国际商务的研究内容(见表2-4)

 表2-4 国际商务的研究内容

  考点二:国际商务的学科构成

 1国际商务课程体系的搭建 (1)学科成分与重点主题(见表2-5)

 表2-5 学科成分与重点主题

 (2)课程特点与设计定位(见表2-6)

 表2-6 课程特点与设计定位

 2彭氏框架 (1)基本问题 ①国际商务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的成功与失败,并以此来整合该领域的内容。

 ②彭氏框架 a.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的成功与失败,以基于制度的观点和基于资源的观点作为框架的两大支柱; b.提出者:彭维刚; c.分析过程:从制度、资源两个角度去解释企业在全球成败的因由。

 (2)基于制度的观点(见表2-7)

 表2-7 基于制度的观点

 (3)基于资源的观点(见表2-8)

 表2-8 基于资源的观点

  (4)意义 VRIO框架通过剖析资源在这些属性方面的表现,为评价资源对于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参照。

 2.2 考研真题详解

 1国际商务基础知识。

 非专业人士认为,国际商务就是国际贸易加上国际投资。请问:

 (1)从国际商务活动现实的角度,你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是存在问题的,请从两个方面阐述并举例说明。

 (2)从哪个意义上讲,这个观点还有某种程度的可取之处? (3)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是哪些现实因素导致了国际商务这个科学的产生?请举出四个方面的例子。你认为国际商务作为一个学科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请简单阐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研] 答:(1)国际商务是国际贸易加上国际投资这个观点是存在问题的,这两个概念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个体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①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这两个概念对于区分企业个体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并无明确意义,因为企业个体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可能同时对应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两个概念。比如,在某个国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是外国公司,其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既属于国际贸易,也属于国际直接投资。以商业存在形式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其身份也必然是外国直接投资企业。

 ②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概念不能覆盖某些典型的国际商务活动。很多商务活动的协助性服务,由于服务内容涉及了不同国家的国别制度差异,理应被包括在国际商务活动范围之内。比如,由本国企业在国内向位于本国的企业提供诸如进出口代理、进口报关等服务,以及那些由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提供的,以及属于国际服务贸易范畴的国际物流、国际货物保险等协助性服务。类似地,向本土企业提供对外直接投资的咨询服务属于同样性质,但在本国为外商提供在本土经营的咨询服务不在此列。

 (2)尽管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概念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个体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但观察这两个领域的现实,却是认识世界经济层次国际商务活动大致景象的最便捷途径。为了轻松地界定国际商务活动的概念,我们依然需要借助(但不完全依赖)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这两个概念。

 (3)国际商务学科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特征 ①导致国际商务学科产生的因素及其示例 国际商务是一个知识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学科。学科就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科的形成往往具有历史依存的特点,或从其他学科的发展

 中产生,而后独立。海默在196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运营: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标志着国际商务学科的产生。从这一角度,可以认为国际商务产生于国际经济学。而国际商务又显著地从管理学各职能领域吸收知识,构成了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科范围都开始出现明显的相互交叠,例如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地理和企业国际战略、商业历史和跨境企业...

相关热词搜索: 笔记 高分 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