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讨交流材料【五篇】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综合性学科。科学实验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研讨交流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五篇】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基本策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综合性学科。科学实验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其教学策略,现与同行分飨、交流、探讨。

一、实验前――精心选配材料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二、实验中――细心观察探究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1.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2.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交流研讨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实验结果出来后,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学术交流平台;
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71-02

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及简单推理,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和他们对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当前,高校举办的一些专业学术讲座通常是门可罗雀,甚至部分研究生是“被安排”参加,讲座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是常有之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由于我国工科研究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自身的“想”和“问”的能力欠缺。其次,由于很多研究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和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讲座或是讨论,缺乏兴趣,认为参与其中是浪费时间。最后,学校方面缺乏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部分学术活动流于形式化,使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盲点。

目前国内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较好的是一些“985”和发达地区的“211”高校。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出普及型的校内学术交流平台,研讨式、实践式和访学式学术交流模式;
北京科技大学从学术活动的层级性、模块选择及整体规划三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普通高等高校甚至欠发达地区“211”高校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得均不太理想。

二、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思路

在总结学院学术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术交流活动模式应突出创新理念,鼓励创新思维,以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三个硕士点研究生为对象,依据培养现代科技发展创新人才为前提,主旨是激发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达到增强交流协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

1.把学术交流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所有研究生均可以自主交流、导师能深度参与、跨专业师生能够共同研讨的普及型的院内及不同学院的学术交流平台。

2.构建把国内外高水平学者“请进来”,学校与学校(如学院学生到四川大学做课题)、学校与科研院所(学院学生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做课题)合作培养,及研究生“走出去”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学交流的共同研讨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启迪创新思维。

3.构建让研究生投入与学校和方大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及其他实践基地中锻炼科技实践能力的拓展型的校外学术交流模式。

三、提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的主要模式探索

1.课题组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导师或课题组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就学科的最新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定期举行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会上做报告,报告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除教师提问外,要求在场学生针对报告进行提问,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由课题组自发举办的小型交流会或学术论坛形式相对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学院课题组均会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也是学院研究生比学校其他学院研究生在和论文评审方面较好的重要原因。

2.通过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结题答辩机制,建立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学院研究生之间应建立学术交流长效机制。研究生院每年均会给学院下达研究生创新基金申报指标,由学院自行推荐。以往学院在推荐时采取抽取专家通过阅读申请书投票决定推荐项目,这种情况下,专家往往难以掌握学生对该项目的理解,出现学生上交的申请书是导师撰写或学生从导师课题申报书上抄过来的情况,难以选择有创新的课题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建立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结题答辩机制,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答辩和结题时要求该年级研究生均须到场,专家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现场打分,既公平、公正、公开,又能让专家了解学生对项目的理解,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现场答辩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也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组成团队,联合申报。

3.建立参加研究生论坛激励措施,促进相互交流。以前研究生论坛报名的学生很少,经常要学院和导师指定学生参加。现在,除在研究生论坛设置奖励外,也把参加研究生论坛作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把参加研究生论坛与各类评先、评优挂钩,极大地激发研究生参加研究生论坛的积极性。

在研究生论坛实施过程中,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口头报告,紧密结合学术研究领域及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为与会者呈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在评委点评和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大家你来我往,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活跃学院的学术氛围,促进不同研究方向的交融,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热情,对学院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开设博士论坛,提升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创新能力。学院每两周举办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由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对研究生做讲座,内容既可以是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也可以是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博士论坛旨在通过主题演讲带动讨论,通过讨论促进主题深化,形成良好互动,凝练具有学科前沿性意义的课题,标准在于“新”、“严”、“和”,即“新”,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严”,是要科学严谨;
“和”要团结协作,和衷共济。

博士论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促进课题组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让研究生能有新的收获和启发,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研究领域中去。研究生能从博士论坛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更为详尽的学习研究计划。博士论坛还可以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团队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课题组的凝聚力。

5.建立不同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层面举办的学术讲座往往受学科限制,规模较小,可联合航空制造工程等学院一起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采用讲座和学术论坛等形式,渲染学术交流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方式。

6.建立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平台。由于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具有不同的学术特色,各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校际间的学术信息沟通平台,将各学校优秀学术讲座信息予以(如与南昌大学材料学院建立讲座信息机制),这有利于研究生接收更多的学术信息。通过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四川大学、南昌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指导、互派研究生、短期访问、联合申请项目等形式,鼓励校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科研交流,寻找学科交叉、科研协作的切入点,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7.建立校企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学院通过学校与方大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以及其他拓展型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既可以使学院的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学院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又能发挥学院人才和学科集中的优势,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构建新的校企科研合作平台。

对工科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培养理论知识创新外,尤其应加强他们在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可以更好地避免这一弊端,如在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论文撰写、专业实践及就业创业等方面,尤其是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上,可以提供可靠的项目支持和丰富的课题来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此之外,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可以参与企业相关技术难题的讨论,由企业技术骨干给研究生上课,通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真正落实“产学研”一体化。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技术 微博 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学生课前利用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进行自学,上课时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绩效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自主性、内驱力为主导,反对知识灌输,注重学生差异,强调人际互动和深度学习。自翻转课堂的概念进入中国伊始,我国英语教育界便尝试将其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同学者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的接受认可程度、教师角色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缺乏技术支持,不具备家庭电脑,自主学习阶段疑难点无法及时解决,自主学习效果不理想影响课堂进度等。

移动学习是通过社会和内容的交互,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跨情境学习,强调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其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等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在课堂外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很好地填补课堂教学的空白。因此本研究提出以智能手机为工具,微博作为自主学习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从技术和效率上解决当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二、可行性分析

1.技术支持。

(1)硬件支持。目前的学生是伴随着智能手机成长的一代,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100%,他们已完全适应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日常活动的生活方式。且高校已普遍安装WiFi热点,收费低廉,操作便捷。

(2)软件支持。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模式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微博的手机端APP,功能完善、简便易用、操作性强。因而微博不仅是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也能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工具。本研究以范文翔提出的翻转课堂对技术支持的需求图为蓝本,对微博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微博的主体功用能完整地契合翻转课堂的要求,既能满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又能帮助课堂测评、释疑解惑、探究、总结等步骤的进行,同时能有效支撑课后的交流评价,突出了翻转课堂模式在个性化指导、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方面的优势作用。

2.理论支持。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获得,而非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因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不同,在协作过程中就某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假设,那么在不同观点的交流、探讨、争辩的过程中会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新知识过程的帮助者和指导者,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并思考,建构出新的知识意义。

(2)系统化教学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观,即主张将教学看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把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反馈视为整体的过程。因此,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开展不仅应考虑教学材料选择与准备、学习情境建构、教师与学生等,也应充分结合教学设计环节、操作平台特点等其它系统成份,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将课前教师准备、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测评、释疑解惑、探究、总结,课后交流评价等环节顺利衔接组织在一起,使各系统成份有效互动,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模型的设计与实践

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型设计。本研究在对当前已有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型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构了移动技术支持下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为基础,课前结合微博功能观看微课、留言答疑解惑、照片评论提交作业,课中明确小组分工、复习强化、集中答疑,课后总结反馈,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不同任务,并将其一一相对应,最终依托移动技术、微博平台打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在线上的自主学习、线下的课堂教学、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课后作业与反馈中,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反馈模块发表个人观点、意见,有利于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

四、实践结果分析

为了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模型的效果,课题组教师选择其所带班级共83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

1.实践过程。

(1)搭建平台。首先,教师申请新浪微博账号,并邀请学生关注,由此开展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博平台,之后利用微博粉丝群、私信功能建构“微博平台――粉丝群――即时通讯”的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学习平台,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2)课前活动。教师在对学生情况、学习目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后,整合教学资源,选取已有的网络微课资源或利用录屏软件制作5-10 分钟的微课,并利用微博。教师需同时并依据学习内容设计测试题目,可利用微博平台的问卷调查功能进行。同时,利用微博的话题功能和标签功能将材料分门别类的归入如“语法视频”、“词汇学习”、“听力材料”、“难句解析”、“背景资料”等门类中,以便于资料的整理和学生查找复习。学生利用手机即可观看学习视频,之后利用手机微博的评论、私信、粉丝群等多项功能与教师、同学探讨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可提供个性化指导,还能观察、追踪学生学习轨迹、进而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与自学效果,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师首先就自学内容开展快速少量测评,之后就课前讨论中关注较多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利用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手机网络搜寻相关资料,并鼓励同时利用微博平台进行资源的共享共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小组或学生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讨论结束后推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鼓励并启发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促进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和集中讲解,以修正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布置作业,进行巩固与提高。

(4)课后。教师通过微博平台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总结、交流、评价,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及课堂讨论成效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达到完善教学成果的目的。

2.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效果分析。

(1)利用碎片时间促进移动学习。83.1%的学生表示以微博为平台、智能手机为工具的翻转课堂模式有效地简化了交流过程,94%的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移动学习的概念,84.3%认为随时随地观看课前视频,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极好得地用了碎片时间。

(2)促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课前自学能力和课堂协作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0.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66.2%的同学认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协作意识并锻炼了协作技巧。72.3%的同学表示因课堂讨论环节增多,因而锻炼了表达能力。

五、总结

1.优势分析。

(1)突破技术障碍,彰显移动学习优势。移动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信息技术限制,使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便能不受限制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需要的知识。学生有了更大地自,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充分体现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势。

(2)在线学习交流环境体现个性化与交互性。微博平台的标签、话题功能可分类整理学习材料,微博可照片、视频、语音、文字、超链接、长微博、投票等,微博的私信、粉丝群等能提供及时交流功能,学生可利用微博的多种动能建构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3)平台数据分析利于监督与管理。教师可观察学生在微博平台操作留下的后台数据,据此观察学生在哪些时间节点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以此监督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4)课前输入、课堂输出加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疑难句子知识的讲授,而翻转课堂模式下这些基础内容多作为学生自学部分出现,课堂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应用。如就单词的词源、词根、背景故事、相关话题展开探讨,就语法知识的疑难点进行剖析探讨,话题背景下的深入研究等。课前的输入与课堂输出相结合,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状态,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加强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2.缺陷探讨。

(1)自学能力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影响了学习效果,表现在利用智能手机时易分神,课前未按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影响课堂讨论效果,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疑难点没有及时表达或表达不清导致未能及时解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等。

(2)协作学习过程难以掌控。共有两种原因导致协作学习过程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一是小组讨论中教师未能明确分配小组各成员责任及任务时,如小组内没有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同学,则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清楚该做什么;
二是有部分同学不够积极主动,企图蒙混过关。

六、启示

移动技术支持的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要想更好的发挥优势,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精选课前自主学习材料制作微视频。课前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课堂讨论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授课单元的实际情况选取材料来制作课前视频,且为了不占据学生过多时间,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视频内容宜控制在两三个知识点,视频长度应控制在10分钟内。

2.控制课堂讨论时间,而非全程翻转。大学英语课堂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制,学生人数较多,翻转过程中难免存在教师顾此失彼的现象。且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面对全程讨论有畏难心理,因此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宜采取部分翻转形式,时间以一节课为宜。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2]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1-44.

[3]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3:90-97.

[4]魏雪峰,杨现民.移动学习:国际研究实践与展望――访英国开放大学迈克・沙普尔斯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4-8.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从内容上来说,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一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淡化知识目标

我在教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时让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辩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材料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对这四种材料特性的探究也颇感兴趣。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对材料的软硬柔韧性、吸水性、沉浮能力的不同,知道即可,不去苟求为什么这样。

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识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如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中,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着交道,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研究,更没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材料还有不同的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随着对材料特性的观察和实验,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特性的描述。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辨别材料的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认识一件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探究不同材料特性过程中,学生会用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材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二、以自主探究体验为核心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得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创设情境:如《教学谁更硬一点》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塑料筷、金属筷和木头筷谁更硬一些?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创新。设计猜一猜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生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学生分组研讨,畅所欲言,并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交流的过程,是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主的主体教学方式。如: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人说:“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不好,那么我就全部用人造材料来替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 小组合作 合作与交流 合作学习

讨论学习,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就是早期的讨论教学模式。近代以来,杜威的“活动课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相继问世,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例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新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综合性特点也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最有效的途径。

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三个步骤:课前准备——课堂合作——课堂评价。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实践。

一、准备策略——精心准备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与质量同事前动员和准备关系极大。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呢?建议从以下三个环节精心准备。

1.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庐山真面目”。从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新课程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过程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发展。因此,定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此环节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指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者与此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题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例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本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理论)、时间长(50年之久)、头绪多(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挫折相互交叉),如何整合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学习要求和会考标准,精心构思,使教材内容主题化、思想化:重点讲述四个模块,集中凸显一个中心思想,即通过对“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突出本课的教学灵魂——中国的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撼世界。

2.适当补充资料

在历史学习中引进历史资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资料对于历史学习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重要,同时,历史资料的运用也是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教师应该补充相应的历史资料或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资料的内容是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文献。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文字、图表、图画、地图及音像资料等。补充资料的途径主要是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多方获取。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经过择取的客观性的历史资料。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中,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查找关于“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相关成就和人物的图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现将“飞天梦想”组同学查找到的的探究材料:古人飞天梦想和神舟上天的图片。(略)

文字材料: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本课学习前我为学生提供的网址有:中学历史学习园地http://zxls.com;

中国科学技术馆http://cstm.org;
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nmch.gov.cn/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http://ihns.as.cn/

3.合理布置场所

课堂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从参与合作的人员看,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边交流。实践表明,每一个小组的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组成员的互动行为和合作学习的质量。

一是小组的规模和构成。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来看,随着小组规模的扩大,小组成员会感到不满足,较少地参与讨论,较少合作,较少交流。小组规模扩大对讨论最大的影响在于每个成员讲话量的减少和主动参与者的数量下降。关于多大规模最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尚无一致结论,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相近的成员组成的小组,其成员多倾向于有满足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讨论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价值观念和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很难形成牢固的小组。然而,性格不一致的成员组成的小组,在讨论需要多种理解和综合认识的问题时,效果比较好。鉴于以上的思考,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班级同学分成固定的8组,6人一组。

二是交流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成员之间的交流是否经过教师;
座位模式。实践发现,经过教师交流的小组在完成小组任务方面比较有效,但与直接交流的小组相比满意程度比较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座位模式主要有二种:①圆圈式模式。②行列式模式(如图所示)

无论是圆圈式还是行列式模式,都有利于每个成员与其他任何成员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能快速地协调意见和解决问题,形成民主的小组讨论氛围。

三是小组的组织领导方式。不要固定小组的组织领导方式,应该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我的办法是设计小组讨论登记表,格式如下:

通过表格的登记,可以避免由于学生缺乏讨论的基本技巧等原因而出现的一些妨碍讨论进行的情况:一是无人发言。因为每位成员都必须发表观点才能有记录。二是发言离题太远。如果没有发言记录,部分同学可能会在枝节问题上耗时太多。三是个别同学发言过多,总结发言时变成某一位同学的独家之言。另外,通过记录员和发言人的轮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组织策略——因势利导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做出“谨慎的反应”。首先,教师要基本保持沉默,做机敏的倾听者,仔细追踪学生所说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动讨论时及时地介入。其次,教师要随身携带笔记本,做讨论笔记。对小组合作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当、讨论学习是否切题、讨论的史实是否科学正确等适时地予以摘记。其三,教师要做到适时、适量地参与、介入讨论,以确保小组讨论活动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合作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才合适呢?我拟提出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全面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或者在枝节问题上耗时太多。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明确当前面临的讨论任务,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课学习中,首先,教师请各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成果(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查找“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相关成就和人物的图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些成果。其次,教师根据各组学生代表呈现的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全面解决问题。教师引导“两弹一星”组同学从两弹一星成就和这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方面入手,来理解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以及科技成就对国家国际地位的影响。引导“东方魔稻”组同学从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希望着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又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科学春天”组同学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引导“飞天梦想”组同学关注我国在航天航空等高尖端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影响——中国科技成就再次震撼世界!这些跻身世界前列的科技研究成果的取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引导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出现某些史实上的错误。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中,“飞天梦想”组同学感叹建国六十年来科技取得的硕果累累,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提出中国是科技大国、科技强国。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指出中国科技的“尴尬”——中国至今还未获得一个诺贝尔科技奖,让学生清醒地看到和感受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形成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当然,如果某个学生能发现错误则更好。

3.引导学生尊重和关注别人,听取他人见解。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由此获取的知识、能力、方法保存在自己的脑海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的多数时间必须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但学习又总是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人,听取他人见解。无论是小组成员之间还是小组之间,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提高。特别是当其他同学发表不同见解时,也要认真地倾听并吸取其中有益的内容。在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中使自己能够发现和吸收来源于一切地方的有价值的东西。在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环境中,新颖的思想才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尽管我不赞同你所说的一切,但是我却要誓死捍卫你说出他们的权利。”这条原则应当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态度。

三、评价策略——发展性评价观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升华

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不可少。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使学生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形式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下面着重谈谈对教师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教师评价分为即时性评价(或随机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又称随机性评价,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和结果的及时评价,贯穿整个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例如,在小组汇报交流的时候,小组成员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上,往往会忽略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应以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肯定或赞赏的话语,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的碰撞,或启发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当然,教师的即时性评价不一定用语言来展现,有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2.总结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好的总结性评价能够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回顾,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和能力的内化。评价的内容包括:一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如发言是否踊跃、观点是否清晰且有新意、表达是否顺畅等。二是对认知结论的归纳总结。教师应把众多学生的发言归纳为几类论点,概括每类论点的论据,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某些新认识不必得出一致的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三是结合小组交流汇报的成果,指出学生思维方法的优缺点,指导学生掌握或注意一些历史思维方法。如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万事开头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相关热词搜索: 研讨 小学 材料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五篇】 小学研讨交流材料(精选5篇) 小学研讨交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