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应注重取信于民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寄托在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上,导致了大规模毁林毁草开垦种粮。然而大规模开荒,虽然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扩种的土地绝大多数是坡地和沙质土地,土层薄、土质差、肥力低,再加上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根本无法保证粮食的稳定高产,带来的只有土地沙化、生态失调、群众生活贫困。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而退耕还林(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实施退耕还林(草),意义重大。不仅可以遏止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面积,拓展林业发展空间,而且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经济全面发展。

然而,要实施好退耕还林工作,不仅要领会好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还要做好群众工作,使群众了解到这项工作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是一项全人类受益的伟大工程。为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广泛宣传发动,让政策深入人心。为加强退耕还林宣传,最重要的要充分发动群众,各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和设置标志碑牌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家喻户晓,让退耕农户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自觉支持和维护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2)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优化造林技术模式,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在工程的实施中,要从施工作业设计开始,各地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合理选择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让退耕农户成为退耕还林的主人,变过去“为国家、集体造林”为“为自己造林”。从而增强造林积极性和责任心,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为退耕农户今后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的树种选择和造林技术模式,走一条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培植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对剧烈面蚀、沟蚀以致崩塌,地表为薄层半风化覆盖,植被稀少的中山地带,主要采取刺栎与马桑、华山松与刺槐、华山松与旱冬瓜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其次是对低温冷涝、冬季冰凌、冻拨严重、乔木树种难以成活生长的地区,主要采取悬钩子与草、接骨木与草带状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再次是对海拔在1 000米以下,土层相对深厚,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采取(杂交竹、慈竹)与篁竹草,(桃、李、橙、柚、柑橘)与砂仁、板栗与苦丁茶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最后是对海拔在1 900米以上,雨雾日较多,适合方竹生长及天麻繁殖的区域主要发展天麻菌材林和附加值较高的竹种,采取方竹与木姜子、筇竹与苦桃、野毛桃与野樱桃混交等造林模式。

(3)深化改革,创新造林经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加快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大力扶持林业龙头企业,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办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一些地区、一些企业较大规模地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要发展生物农药及工业原料林,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林业产业的培植和发展,为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稳得住、不反弹”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认真落实“林权是核心”,加快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为切实加快退耕还林地核发林权证的工作,依法维护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总结分析林权证发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发证缓慢和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完成原先退耕还林地的林权证核发任务。每年度要做到当年退耕还林,当年发证,切实把谁造、谁管、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确保退耕还林“林权定人心”。

(5)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完成和政策兑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各级领导应经常深入基层调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加强督促和指导,对退耕还林责任状的执行情况进行逐项考评,并兑现奖惩。省、地、县林业部门在造林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开展县级自查、地级抽查及省级复查工作。对自查合格地段及时出具验收证明,让退耕农户及时领取退耕还林各项政策补助,取信于民。

国家对退耕还林实行省级政府负全责和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任务和责任,并把工程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取信于民 搞好 退耕还林 应注重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