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五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五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学习中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个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来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音乐环境自己编一套动作或者让学生模仿音乐中小朋友的动作等。这样在同学们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师教授有关《春秋花月夜》这篇音乐欣赏课之前,可以提前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篇音乐课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短片等素材,并将这些音乐素材做成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待正式上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这些素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时期,其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教师课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更加侧重于教授学生的唱歌方式,这样很自然地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与教材的授课内容相结合,以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军队进行曲》部分内容的时候,待学生听完之后在其脑海中会形成哪种形式的场景画面,是游泳、跑步的场景还是跳舞、走路的动作呢,无论哪种形式的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授课内容。此外,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将想象转换成抽象思维,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41-02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它经过世世代代的继承发展、演绎而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括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道德伦理、文学艺术、文学典籍、民族音乐等方面。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包括了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形式。民族音乐一般主要产生于民间,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小学中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这对于传播民族精神、弘扬名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启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

民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情表达,通过此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和愿望,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由于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中华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撑,激励着国人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坚强前行,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音乐教育中,向中小学生讲解和传授民族音乐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宣扬的过程,也是让小学生对它认知的过程。例如,现在我们在音乐课中,安排有“民族文化”主题,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唱《茉莉花》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其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让学生在歌唱时更能体会此民歌的独特魅力。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绚丽文化,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

此外,我国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琵琶、唢呐、笛子、胡琴、笙等,小学音乐课中,加强对这些我国民族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奏,对于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蕴藏着民族气魄、民族气概、民族感情等,它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

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将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精神的魅力,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可以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船夫们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激烈场面,感受到我国人民艰苦顽强的精神;
在演奏《狼牙山五壮士》时,先通过电影片段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演奏时,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出五壮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先烈们的敬意。总之,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从内心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
让学生从这其中深刻体会到一种无法抗拒的中华民族精神;
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华夏儿女的民族感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作品的内涵;
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学习我国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将音乐作品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向先人学习的动力,使之怀有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频繁,在教育学生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元素的时候,也会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让他们无法分辨“好”与“坏”,不能积极有效地对待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我国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认为可以“正身行”。因为高尚优美的音乐蕴含着一定的高尚情操和情怀,它独特的声情并茂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小学生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外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高尚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独唱、混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去表达出气势磅礴、展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流露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给人一种向往真善美、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民族音乐以其超强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生活和整个世界充满了挚爱,增强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力量。

四、结语

如今,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生需要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大高校和美体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众多社会学者也呼吁社会要给民族音乐更大的支持和发展。但是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才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所以,发展民族音乐,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应从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做起。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955年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任教。1960年被选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小学语文和音乐教研员。1972年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曾任音乐理论与教育教研室主任,为各层次学生讲授基本乐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教育实习。通过多年奋斗,她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小学教研员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转变。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发表了大量音乐美学与音乐评论文章,部分重要篇什收人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硕士论文《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至今仍为从词曲关系研究歌曲中的美学问题并由此深入到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代表作。80年代音乐美学学科重新起步之际,他曾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来自外界的批评与疑惑,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文章。大胆提出“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必须以概念的方式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摆脱“狭隘经验论”的影响。他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立美”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运用等论文,都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历经近百年,从时间纬度上对当代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研究作一归纳。当代我国对于明确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美育一、美育研究与哲学观的觉醒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育作为音乐教育哲学最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在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意义上受到关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陷入危机、经历变革的现实基础上确立、发展,正是以改良人心、改造社会为目标。在抗日救亡的历史境遇中,音乐教育对情感、精神的作用,在激发凝聚民族生命力、能聚战斗力的意义上,得到关注阐发并推向实践。1.“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提出――通过古籍研究发现,自春秋以来,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在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这种特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真正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提法,实际上是我国上个世纪初蔡元培所主张“美育”认识的深化。他在民国元年任教育总长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l912)一文,首次提出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美育作为“育人”目的实现的基本保证。1923年六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强调了美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193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为内容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3.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代表了中国代新型音乐教育最初的理想目标,至今仍具有现实的启示。这在本世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设置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也与美国提倡的官方音乐教育――审美教育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并且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不难窥见审美哲学在我国有它存在的内在历史的原因。二、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后近20年,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音乐教育又转而强调智育功能。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五大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以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美国的综合乐感教学法),此后,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深度的了解,势必要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采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所以综合学科内容教学,成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和戈尔曼(Gorman)的“情商理论”(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与传统智力理论不同,情绪智力强调能力的情绪因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运用情绪智力概念去解释个体的绩效和成功)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受后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内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如音乐教育者对于审美哲学的理智审视,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哲学问题研究兴趣的高涨,以及艾利奥特创立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等,致使人们急于追寻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批判不断引起人们质疑的审美哲学观。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哲学观便应运而生。即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在国内出现了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提出哲学批评的学者,充分肯定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思想,提出要构建“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直至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的现实还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指导下在发展着,但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种局势在慢慢出现改变。作为多元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的交流所存在的悖论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诸文化之间如何既互相交流和理解,又能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固有文化的特色,是一个严峻而艰深的课题。三、批评与反思2009年,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音乐教育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中,来自国内及港澳台20余位专家和代表,齐集一堂,分别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对音乐教育哲学及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等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朱玉江提交的论文《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反思》一文中,对当代的中国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20世纪的我国音乐教育的百年历程始终未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思维定势中。在全球化时代的西方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研究、音乐教育学发生重大转型的时候,主体性哲学主宰的音乐教育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作者总结为4点:(1)以音乐语言为基础的交往活动;
(2)音乐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对话和理解的过程;
(3)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生成和发展;
(4)音乐教育归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作为其研究对象。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余丹红教授的文章《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若干问题思考》中,围绕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点出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1.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往往将音乐教育哲学的纲领性、原则性与普遍性原则暂搁置一边,而搜索、提取一些口号式的“核心问题”“可操作程序”,并不甚顾及上下文关系地将之应用于音乐教育的体系建构、标准制定、甚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使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偏离“大地图”原则而趋于实用主义。2.如何辨清哲学与美学的区别,是我们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首先应该理顺的基本概念。毫无疑问,音乐教育哲学中包含诸多美学问题,但是美学绝对不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全部,或绝大多数内容。3.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历史上下文关系中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淡出理论研究的核心地位。音乐教育哲学变革、突破的要求,不仅来自音乐教育实践,来自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及文化环境。几十年来,我们的耳边不断地在喊着:音乐是情感的符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等等,这些音乐教育主张并非都是绝对的真理,但至少他给我们的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很多参照,或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自身是否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也许正是在这种反思中,加上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影响,萌动了音乐教育哲学的改革、突破的欲求。

参考文献:

[1]吴淑元.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几个部分,除了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之外,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息息相关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大部分高校目前只开设了一门必修的音乐教育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将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增加音乐教育课程必将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趋势。然而怎样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适用的音乐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思索的:一是音乐教育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各类课程中是否真正占有核心地位,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贯穿于本专业大学四年的始终,该类课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一致重视;
二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如果开设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仅仅是数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笔者建议可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演奏、中小学音乐课课例鉴赏等实用性课程;
三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能够立足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许多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借鉴了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等),然而基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法却几乎没有,学生只能运用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有时候未免牵强附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课程。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融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程各自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些课程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音乐技能课程来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音乐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还是以当教师为目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能技巧,还会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教学规律,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将学习所得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另外应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紧密的技能性课程,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小型课堂乐器演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够重视,认为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然而不仅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有赖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而且从音乐教师需要的综合素养来看,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是对音乐相关文化的掌握,无不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笔者建议可改变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学习中一些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绝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和音乐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协同作战,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课程应改变教师单一说教的模式,开发各种实践形式,如课例鉴赏、教案写作、中小学音乐课情境模拟、微格教学、说课实践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加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主要是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实习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学实习与实作,一般安排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第四学年,无论从实践的形式还是渠道来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来说都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以笔者长期执教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为例,笔者不仅讲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开拓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从教材分析到教案写作再到课堂实践,学生从模拟的环境中会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截取其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上网收集资料PPT课件展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大家,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音乐技能类课程,如果适当开设一些技能类的大课,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让高年级同学在初始入学的大课中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是单一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如钢琴、声乐或其他器乐音乐会,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合唱指挥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将有利于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设教学实习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进行,当前的情况是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实习时间短,不便于教师指导。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一至四年级的实习目的与任务分阶段细化,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在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实现双方互赢。

四、结语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 音乐教育 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五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精选5篇)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