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患者论文【五篇】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生与患者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医生与患者论文【五篇】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患关系;
沟通能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

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

2.2先进仪器的普及

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

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

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3.3职业期间

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诊疗技术,还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充盈的人文情怀,运用高超的沟通技能,得到患者的充分理解与信任,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与激化。钟南山教授曾说过:“如今中国的医生差的不是技术,而是医德,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因此,良好的医患关系应从医患沟通开始,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则应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起。只有医生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做出最适合的诊疗决策[5]。医学生在刚步入工作岗位后,因为年轻的外表、临床专业知识应用不自如、体格检查等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等都会遭受患者及其家属的质疑和不信任,出现患者排斥刚进入临床的年轻医生,甚至出现对其询问爱搭不理、不屑一顾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热情和信心。医学生应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尽快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应以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耐心与患者沟通,获得必须的病史信息,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提升,加强服务意识,充盈人文关怀,善于倾听、耐心解答、共享信息、对患者的感受积极做出回应,努力与患者搭建平等、人道、互尊、互信、互谅的沟通平台,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自信。在工作中,注重业务培训,加强沟通技能专业培训,结合日常临床实践工作心得,融会贯通,逐步提升沟通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注,医患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极为重要。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应该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更好的人文关怀成就更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2]李正关.医学生和谐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0):700-701,712.

[3]王新萍.教学中应渗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药与保健,2015(1):3.

[4]李凯军,崔荣军,胡江平.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0,94.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2篇

1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的重要医学培训,是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可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是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关键项目之一,是每名住院医师都面临提高的技能。目前我国人文医学课程相对不足、人文医学技能培养欠缺,这此有待提高和改进。人文医学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内涵丰富的医学哲学,人文医学技能是将对人文医学知识升华为精神和信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中不可分害的重要部分,这里面强调厂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老年医学科多接诊和收治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又是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终末期患者集中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厂更高的要求,对死亡有厂更多的认识,那么如何在老年医学科合理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和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对待终末期患者的各自诉求,如何更好的服务患者,如何让住院医师掌握和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这此是我们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责任所在。有必要在有限而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对住院医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工作。

2老年医学科进行人文医学培养的方法

2.1住院医师培训前的基本特点    

住院医师在进人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临床问题,也可能存在很多人文心理问题。当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终末期疾病患者,如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患者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终末期患者,有可能会产生不安和压力,避免接触终末期患者和家属等不良情绪。我们带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2.2老年医学科人文医学培养内容    

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进行人文医学培养时,可参照缓和医疗教育进行规划和带教。缓和医疗是人文医学在终末期患者中的集中体现,是为厂提高终末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内心平静,做到生死两相安。对终末期患者照护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灵性。其中灵性照护是指帮助患者接受生命是有限,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生死两相安的境界。通过培训使住院医师正确理解死亡观,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    

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内容讲座及教学查房,讲者由经过专业人文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及缓和医疗培训的医师担任。可设置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授课,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讲座为集中授课,2学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普及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理念与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评估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心理状态;如何照护终末期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理解于什么是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自身理解,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然后安排教学查房,为理论授课之后的两周内完成。选取住院的典型病例,依据理论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答疑,回答住院医师问题,时间可设置为2学时。    

最后是临床实践,这部分可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一6名学生和1名带教教师组成。小组内相互演练,由1名住院医扮演患者、1名住院医扮演家属、其他的住院医师则运用所学的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演练,深人理解人文技能培训提出的照护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也就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等(生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倾听陪伴患者痛苦、苦恼如为什么会得肿瘤、为什么治不好、“走厂后”子女怎么办等由其经历带来的问题(灵性)。带教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然后在2个月的具体管理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进行实践,由带教教师指导。

3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    

关于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可采用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进行。客观的方法,可请临床医师选取典型病历,如胰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与患者及家属商议进一步诊疗方案,为考试题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考官,对每名住院医师进行一对一的人文医学技能考核,每名考生的考核时间可设置8一10分钟。考核流程为学生阅读病历摘要,由考官扮演患者或家属,被考核的住院医师为其主管医师,进行病情交流,运用所学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评估其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的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商议进一步的诊疗方案,达成一致的治疗意见。评估项目分为:医患关系建立、告知患者谈话目的、表达共情、对待“患者”反馈、达成一致意见。主观的评价方法可考虑问卷调查法,为住院医师自评问卷,询问住院医师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的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感兴趣程度、实际沟通能力、人文医学技能提高与否、对待终末期患者能力、愿意接受进一步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等。客观与主观的评价方法均在人文技能培训结束后一周内统一进行。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院门诊 沟通方式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29-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健康,中医以其在养生方面的优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其问诊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与西医对待患者与疾病的态度不同。在医患矛盾日渐升级的今天,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和信赖度越来越低[1],各种关于处理医患纠纷的文章纷至沓来,但关于中医门诊医患关系处理方法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该研究主要就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问诊方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深度了解患者对于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心理需求,分析出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医生的沟通方式[2]。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200名在北京市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回收200份问卷,其中118例是女性(59%),82例是男性(41%)。年龄结构上,30岁及以下的86人(43%),31~40岁的31人(15.5%),41~50岁的42人(21%),51~60岁的22人(11%),60岁以上的19人(9.5%)。

1.2 调查方法

选取北京市国医堂、北京中医医院、北京鼓楼医院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4所中医医院的8名医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向200名在北京市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发放问卷并协助其完成。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剔除不合格者。

1.3 调查内容

此次研究就中医门诊看病现状、存在的医患沟通问题以及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的预期等问题对患者进行调查。

1.4 统计方法

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Excel进行录入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访谈调查结果

2.1.1 中医医生对影响患者满意度因素的认知

(1) 耐心宽容的态度。中医医师在面对患者时,大多会采用聊天式的沟通方式。中医医生认为应当耐心倾听患者陈述病情,不随意打断,这既是一种作为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涵养,也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的背景资料,对制定科学正确的诊疗方案有益无弊。另外,在实际的问诊过程中,对于患者适度的情绪发泄,中医医生大多能够采取容忍态度。

(2)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中医医师在面对患者时,大多会运用安慰性的语言。中医医生会运用安慰性语言以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以安抚病人不安的情绪,并且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病情、病因和治疗方案,让患者增进对医生的信任感。除此之外,中医医生认为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也可以起到有利于医患沟通的效果,如适度的微笑、交流时注视患者以及肢体语言等。

2.1.2 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特点

相比于西医,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关怀。西医诊病大多只注重日益发展的医学技术,忽视人的因素;
而中医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在重视医术的同时,也重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注重人文关怀。中医的四大诊疗活动“望、闻、问、切”实际上就是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诊疗方法更容易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可大大增强诊疗效果。

2.1.3 中医医生对门诊现状的认识

中医医师认为中医门诊现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门诊量大、医师资源紧张,问诊时间短。因此中医医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诊断,无法全面、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看病的效果;
与此同时,繁重的工作,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会使中医医生有时难以抑制自身对患者疏泄出消极的情绪。这也是影响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2 问卷调查结果

2.2.1 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现状

如表1所示,在中医医生对患者有无安慰性话语的调查中,48%的人认为经常有,46%的人认为医生偶尔会说,6%的人认为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完全没有说过安慰性话语。在中医医生对待患者询问的态度调查中,38%的患者表示医生会耐心地解释,34%的患者表示医生会大致解释,23%的患者表示医生只会简单地进行解释,还有2%的患者表示医生会很不耐烦,不太愿意解释。综上,可知目前中医医生的沟通方式多表现为经常运用安慰性的话语和耐心地解释患者询问。

2.2.2 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的沟通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调查中,54%的人认为医生的情绪语气对自己的影响最大,33.5%的人认为医生的谈话方式影响最大,11.5%选择了表达措辞,另有1%的人选择了肢体语言。

2.2.3 患者期望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

如表2所示,在患者所期望沟通内容的调查中,患者选择最多的是注意事项,有116例;
其次是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有106例;
康复指导和费用均有80例。

在患者期望沟通和被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60%的人选择了详细了解,38%的人认为只需一般了解即可,仅2%的人认为不需要了解。

在期望与医生沟通时间的调查中,49.5%的人认为5~15 min为宜,41%的人认为需要15~25 min,仅5.5%的人认为时间在5 min之内即可,另4%的人认为需要25 min以上。

2.2.4 患者对医患沟通最大障碍的认知

如图2所示,在对医患沟通最大障碍的认识调查中,51%的患者认为是沟通时间短,45.5%的患者认为是医生解释不到位,有26%的患者认为是医生的态度差,24.5%的患者认为医生询问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患者不愿作答,另有9.5%的患者认为不便于异性医生陈述病情与隐私而导致沟通困难。

2.2.5 患者对于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与建议

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多表现在如下几点:医生态度不好、经常表现为不耐烦的语气和脸色;
有些中医医生会打断病人陈述病情;
对患者病因或病情的解释不到位;
态度生硬,没有与患者深入交流病情;
沟通内容和方式不能体现中医人文关怀的特色等。

然而,耐心倾听、眼神真诚、态度亲和、举止得体;
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患者,详细解释病情,体恤患者的病痛;
体现中医的特性,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等等是患者对于中医医生的建议与期待。

3 讨论

3.1 结论

从中医门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现状看,大多数中医医生能够做到态度温和亲切,有安慰性话语,但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也反映出有个别的中医门诊医生态度不好,语气生硬,神情淡漠,经常打断患者叙述病情。对于就诊患者来说,心理上往往带有一定的恐惧、痛苦、焦虑以及因受病痛折磨而容易产生的愤怒等情绪。因此,保持亲和诚恳、关切体贴的态度,详细解释病情,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满意度[3]。

从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来看,情绪语气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十分重要。图1显示,过半的患者认为中医医生的情绪语气最能影响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满意度。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如果医生的语气或说话方式不恰当,很有可能将这种情绪传染给患者,进而严重影响到双方的沟通以及医生的诊治[4]。

从患者期望的医生的沟通方式来看, 58%的患者希望医生可以跟自己沟通注意事项,53%的患者希望沟通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这表明患者也十分愿意与医生进行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但是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缺乏,以致双方的沟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进行解说[5-6]。并且大多数患者希望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以提出更具个性化的诊治方案。另外,近一半的患者认为5~15 min最为适宜,41%的患者认15~25 min比较合适,基本上患者都认为目前存在着看诊时间太短的问题。这也不利于中医门诊医生采取患者所期望的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降低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

以上结果都表明,大多数患者是持着开放性的心态来看病的,愿意与医生进行较多的交流和沟通。对中医医生而言,中医看病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是其自身的优势,除此之外,医生在看病过程中最需要做到的两点就是耐心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措辞。这样病人才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对医生详细地叙述自己的病情,让医生有充分的了解。就目前中医门诊存在的问题来说,问诊时间太短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医生与病人接触时间太短,在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就需要制定一个诊治方案,这势必会大大影响到诊治的疗效。

3.2 建议

为提高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的沟通方式的满意度,笔者对医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 耐心的态度

在问诊时,耐心地倾听、得体的举止、真诚的眼神可以极大地缓解病人的一些生病的情绪,增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3.2.2 适当的语气和措辞

医生应吐字清楚、语速适中、语调平和[7],给病人营造一种舒服的语言环境,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的积极性,提高诊治的准确度。。

3.2.3 合适的诊疗时间

医生应尽可能地加长诊疗时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3.2.4 详细地解释病情

对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力求简洁明确、通俗易懂,有助于患者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对医生的信任感和配合度,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之,在中医门诊看诊的过程中,医生起着主要的引导的作用,医生的沟通方式对于诊治的结果、患者的满意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医生耐心的态度、合适的语气、详细地解释病情等积极的沟通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看病的效果[8]。

参考文献

[1] 毛晓娟.骨科病区应用护患沟通标准样表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109-110.

[2] 姚建.沟通细节在改善护患关系和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147-148.

[3] 李敬旭.和谐沟通法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519-2520.

[4] 徐蓉.护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3):19-20.

[5] 袁灵雁,黄春雨.护士长即日沟通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10,27(2A):219-220.

[6] 覃晓燕.医患沟通对特检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3):295.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相互作用分析;基层医院;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135-02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却不尽人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已从一个简单的医疗问题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除社会和医院方面诸多现实因素外,目前我国医务人员从学校教育到工作后继续教育中,缺乏沟通能力的培训以致其沟通交流水平偏低,无疑是众多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的“中介”因素之一,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医务工作者的自身建设,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

1 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意义

1.1 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的现状

2005年6~7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调查,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20例左右;三级甲等医院1年一般赔偿100万元左右[1]。近年来出现的“职业医闹”,出现了医生上班请保安护送,医院开门请警察驻点等现象,说明本该融洽与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紧张到何种程度。本院是云南西仪工业股份公司的职工医院,自2005年开始自负盈亏,由医院出面协调处理的医患冲突6起,这让医务人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执业恐惧,再也没有昔日“白衣天使”的自豪感,而是倍感紧张和担心。

总体上来看,医患关系和谐是主流,然而,个别不负责任的医务人员的失职行为,个别患者或家属不了解情况,不理解医学的特点,甚至无理取闹的情况,虽是极少数,却像催化剂和染色剂一样,给医患关系增添浓重的阴影,在众多医患冲突中,从医患关系来说,主导方面还是医务人员[1]。

1.2 基层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意义

在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导致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等,短期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的状况下,从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即医务人员入手,通过对目前医务人员所缺乏的沟通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水平,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把一系列因双方沟通不足导致的小问题杜绝,把大的冲突降级,尽可能防止冲突演变为医疗纠纷,不恶化医患关系,从而努力建设和谐医患关系,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务人员所期盼的良好执业环境,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基层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意义。

2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

2.1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又译作交往分析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所创立的一种用于心理治疗的理论[2]。TA理论作为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所处的心理状态的方法,Berne把人格分成三部分: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P),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A),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C)(简称PAC)。Berne认为人类的个体是由这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组成的,只不过三者所占的比例不同,构成了人们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每一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自我状态。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其次,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剖析为人的三种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交往。另外,游戏分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游戏)和脚本分析(分析人们潜意识中的生活脚本)也是相互作用分析理论重要的内容。

2.2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人际交往分析中的应用

M. James等学者认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人际交往进行分析的方法,这一理论逐渐被推广为一种帮助人们了解别人、了解自己、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交往分析工具[3]。

2.2.1 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自学、交流等方式学习: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知识,尝试了解自己的基本心态,自己在与他人日常交往中的心态及做法。

2.2.2 医务人员做到能迅速识别与自己交往中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当时的心态,尤其是发生冲突时对方的心态。正确辨别其交往具体形式:P-P、A-A、C-C、C-P、A-P、C-A的哪一种,是否有利于当前医患关系的融洽与维持[4]。

2.2.3 医患交往中,医务人员应该根据内容、对象和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自我心态。以适宜的交往方式与患者沟通。如医务人员面对昏迷、休克、严重创伤、婴幼儿、精神病患者时,可以用“P”的自我心态与患者沟通,形成P-C交往方式。当与患者发生医疗纠纷,以“P”的心态出现时,医务人员可以用“C”的心态接受对方陈述,以“A”的心态与患者共同商讨,逐渐形成A-A交往方式来解决问题,或用“A”心态去应对患者的“P”心态时,对方多数会被你影响,转而用A-A的交流方式与你沟通。如开始就用“P”心态与患者争执,采用P-P方式交往,易于加剧冲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2.4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应用心得交流会,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从中获取有益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尽量消除交往与沟通中的障碍,从而促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整体沟通水平的提高,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平等医患关系。

总之,和谐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政府等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和谐医患关系[5],作为医患关系的主体,医务人员只有积极学习与应用好医患沟通技巧,才能为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发挥其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七成医院发生医患纠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856.

[2]Berne E. The Ego States in Psychotherap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1957,(11):651.

[3]吕勤.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一种人际交往分析工具[J].青年研究,2000,(10):39-43.

[4]郭秀君.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1):65-66.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 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66-02

和谐医患关系:简单讲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通俗一点就是指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接成的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一种人际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

1 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

不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不同程度感觉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关系成因复杂,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
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
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⑴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⑵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够;
⑶媒体的片面报道,个别媒体不公正地报道,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4)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

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2.1 狠抓医院内部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2.1.1 加强医院管理,做到不乱收费、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大力推行药品公开、检查费用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严格收费标准,临床路径,控制医疗费用,使患者看得起病。

2.1.2 严格医院质量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杜绝事故,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2.2 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医疗服务。

以人性化的服务,增进医患的互相信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在尊重、理解、关心病人的基础上,在医学技术上要加入人文精神,为病人提供温馨、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如推行首诊负责、出院回访等服务模式,消除病人的紧张与恐惧,拉近医患距离,增进医患信任?,对临床治疗和用药形成共识。

2.3 以诚信服务,增进医患沟通交流。

加强医患沟通,核心是要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依靠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道德、医疗设施,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患者的配合和支持,要得到患者的配合和支持,就要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诊疗方案、费用、效果有所了解。大力推行诚信服务,增进医患沟通交流,加深理解与信任,促进医疗过程顺利进行。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
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
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医务人员的理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

2.4 构建良好就医环境,打造舒适就医环境

注意医护员的形象和礼仪,同时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机构内部环境,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让患者享受周到的医院服务,有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疾病的治疗。

2.5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该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但是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2.6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医院始终要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守则。做到“病人第一,服务至上”,把治病救人当成神圣的事业来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才能树立医院和医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2.7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包容

医患关系和谐与否,涉及医患双方,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患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不少患者看待医院、医生,常常是只看重结果不看过程,尤其是缺乏承担风险的意识,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出了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少医疗纠纷就是因此而起的。只有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2.8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

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不护短、不遮丑,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与媒体良好沟通,要真诚地希望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不人为增加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就会赢得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2]孙忠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疗风险防范.医院管理论坛,2006,23(8):49-54.

相关热词搜索: 患者 医生 论文 医生与患者论文【五篇】 医生与患者论文(精选5篇) 医生与患者的三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