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王志超 许晓辉 芦科漩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离不开勇担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离不开接好时代接力棒的接棒人。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处于国家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青年抓住战略机遇、展现自身才华和发挥时代价值的能力,如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青年应对风险挑战的本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鞭策和鼓舞新时代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入课堂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开展具有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创新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以及前瞻性与回溯性相结合的学术理论研究,深刻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外延,这事关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具有深远意义。

(一)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国家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与精神家园。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耦合严重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干扰了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后继人,我们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引导大学生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定爱党爱国之决心,这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需要。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就未来5 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均事关国家各个领域的大事、要事,同时也提出了人民急难愁盼的心事、实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党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党,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党,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政党,有助于大学生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论断形成高度认同。

2.有利于提升和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大学生思想上正处于的“拔节孕穗期”,心理上处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的成年早期,开始从关注外部向关注内心进行自我探索与建构,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部分大学生正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价值观的影响,有可能被敌对势力利用,被各种复杂的网络舆情等所影响,侵害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厚植国家安全根基,使大学生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保持清醒,始终同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站在一条线,成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3.有利于凝聚大学生的使命力量投身国家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是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一段时间党和国家事业的科学谋划。因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召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时代责任、时代角色,自觉肩负起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使命,对大学生自觉把握历史主动、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二)谱写立德树人华章的时代命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聚力

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史,时代虽有不同,但青春却一脉相承。不同时代的青年,承载着不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中国刚成立,国家满目疮痍,国家事务百废待兴,青年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投身于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青年自觉地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去,成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时代弄潮儿;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矢志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而党的二十大指出,国家迈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青年应牢记时代使命、团结奋斗、砥砺前行、不负韶华,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培养时代新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策。

1.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3]理想信念的缺乏会导致大学生缺乏目标和动力,进而造成精神“缺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我们完成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的“三件大事”,而党的二十大立足于当前现实环境与以往的成果,就未来5 年党和国家的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用勇担大任的爱国精神、积极争优的进步精神和热爱科学的钻研精神去巩固自己的理想信念,用沉稳、奋进、创新和担当托起中国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成为自强自信、求进取、讲实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人。

2.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果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现实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大学生感受人民至上的理念,深切地体会党一心为民的决心,如带领人民“打江山”、“建小康”、“战疫情”等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功绩,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产生对人民的尊重和敬畏心、对党的领导产生感恩之心以及激励自己要承担起为人民福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对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赓续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落实大政方针的全面部署,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紧盯重点工作、重点问题和重点对象,要想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落地,就需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总结与反馈相统一,一步步扎实推进每一个大政方针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深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要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进一步理解党是如何通过伟大奋斗铸就了一桩桩伟大的功绩,创造了如今辉煌的百年伟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铸就党新的伟大成就,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党实干兴邦工作作风的理解,以党的百年丰功伟绩教育大学生赓续“实干精神”,树立实干意识,砥砺实干精神,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去,实现个人价值。

(三)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1.有助于教学主体的思想革新

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的改革首先是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列出来,突出其重要地位。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教育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践者,要主动革新自身教育思维与提升自身专业化素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育者的思维革新和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新动态、心理变化、兴趣热点、成长诉求等,并结合当前使命任务,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新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接触新事物、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与教育手段新技术,有助于拓展信息化教学新载体,实现育人的同时,融入科技元素,对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的教育建设提出了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突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地位。一方面,这决定了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有了新要求,对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党和国家对当前国内外局势的新判断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新部署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性。

(一)过去五年的非凡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其中首要就是“牢牢把握过去五年非凡成就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一方面,要把十九大以来的5 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召开七次全体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香港局势动荡、“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四大风险挑战时取得的历史经验,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到党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如何领航掌舵,做到自信自强、团结奋进、守正创新与砥砺前行,才取得现有的千秋伟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此,来感召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引导广大青年深刻感悟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传承党在新时代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最终,促使大学生落地实践,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发出将青春之我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是原创性、开创性、突破性的,从制度层面来讲,是创新性、整体性、系统性的,从实践层面来讲,是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把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方案。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因此,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高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遵循。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坚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是对“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和加快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六个坚持”的思想精髓,“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深刻揭示了我们党长盛不衰、风华正茂的奥秘所在,具有重大理论引领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尊重人民创造,守护人民利益。把自信自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付诸实践。把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等,有助于大学生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赓续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顺应实践发展锐意进取,勇攀新高峰。把问题导向的重要方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育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与正视问题,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动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把系统观念方法论原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系统观念看全局,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未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把胸怀天下的“大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学习与借鉴全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促进各类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三)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与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

一方面,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 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将新征程的两步走新的战略安排、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以及未来规划的行为指南。另一方面,将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奋斗精神和工作热情,为社会做贡献。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自觉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同时,还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青春志向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促使学生将理论感悟转化为行动动力,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新青年。

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学生第一时间解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过程发力,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国家人才培养注入时代之力、创新之力和党的伟大精神之力,是高校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和思想引领的重要保障。

(一)强化顶层设计,提升“融入”的实践向度

1.深刻把握育人目标的政治方向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没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再优秀的人才也无法成为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加快落实科教兴国建设,推动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统筹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一流创新人才。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达到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实践意志的统一。立足新时代,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把握新征程新特点,把大学生的心与党的初心紧紧连在一起,激励大学生主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联合协同发力,实现协同育人

深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高校育人建设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主线,构建一体化融入体系,攻关教学融入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其学理支撑作用。思政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推动二者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支撑。

一是要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因此,要构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格局,“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教育过程中,“一体”指思政课起主导作用,“两翼”指通识课和专业课起辅助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协同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

二是要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管理经验丰富,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党建、团建、班级建设和学生事务日常管理等。思政课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拥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因此,二者要树立共同育人理念,协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优秀品格。同时,二者应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发挥各自“主场”优势,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三是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学校方面,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资源”。[6]家庭方面,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动协同学校教育,主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方面,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营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良好氛围,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与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三者要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

3.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教学

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7]这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内在体现。党的二十大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前进动力,“需要大中小学各学段同向聚合、同频共振、同步发力”。[8]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结合大中小各学段学生发展规律和思政课的特点,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综合培训、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生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实现其长期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9]另外,建立以大带小的反补机制,鼓励大学生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深入到中小学课堂,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为低学段学生带来青春的启迪,理想的萌芽。

(二)系统进教材,把握“融入”的理论深度

1.群策群力,进行高质量集体备课

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决定课堂成效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和各类学科教师,读原文、悟原著、明原理,深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自身政治站位。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进行高质量集体备课,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学习成果转为教学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磨课,增强教学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2.以研促教,加强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转化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注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人才引领驱动科教协同深化改革,高校教师应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课题立项,撰写科研理论文章,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阐释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形成科研与教学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3.体验教学,丰富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门偏理论阐述和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学科,单纯的讲授理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上课体验差,教师授课成效低。需要进行课堂模式和课堂载体的创新,通过新形式新载体增加学生课堂体验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拉进师生的距离,在理论知识与情感价值之间搭建信息传输的桥梁,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

(三)生动进课堂,增强“融入”的平台宽度

1.“讲透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明晰逻辑纵深与内在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0]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准讲深讲透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及知识脉络,如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等;
遵循问题导向,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内涵等。

2.“讲情感”赋予课程情感价值,推进“全课程”课堂内容建设

思想政治的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而且是实践教育。贯彻“问题驱动式”教学理念,以教学信息化为契机,注重体验式教学,推进“全课堂”教学内容建设,应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同辈合作学习小组、问题式拓展学习等混合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是在充分学习党的二十大理论基础上,教师要带领大学生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读书会,通过研讨、汇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党的二十大的相关内容。同时,带领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发现课程内容的情绪价值,培养学生对知识深度加工、自我觉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影视资料来增强大学生的共情力,如《加油!新时代》、《这十年》等,增强学生对知识、情感、价值的共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讲方法”创新使用教学新载体,搭建教学沟通新桥梁

网络载体有利于拓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播渠道,进而提升育人效果,要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主动占领网络舆论、教育主阵地。但是,要结合管理载体,避免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三种类型的网络载体,其一,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专用APP,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与超星学习通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党的二十大专题和相关知识。其二,高校要利用好以社交功能为主的网络载体,包括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推送一些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知识等。其三,利用好以娱乐为主题的网络载体,鼓励大学生编排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短视频上传至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借助先进的智能化、信息化等网络技术,来增强大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趣味性,通过VR、AR 等高科技手段制作成虚拟纪录片,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扎实进头脑,突出“融入”的实际效度

1.完善领导机制,加强“融入”的科学

领导机制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机制建设的首要机制。首先,高校党委、学工部、团委、党政负责人等应加强合作,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整体规划当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教学活动等,将其融入育人全过程。同时,制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见与规范化方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其次,各高校党工委和学工部发挥领导决策与示范作用,及时统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另外,高校领导要起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作用,大力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自主内化推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开展领导讲党课活动,为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树立榜样。最后,高校党团组织的职责是做好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为党组织培养优秀人才,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大学生入党考核的主要内容当中。

2.构建保障机制,加强“融入”的保障

高校要构建保障机制,保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实现长久效应。第一,拓宽保障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申报相关课题项目等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途径,提高经费保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二,保障人员配备。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可以配备一支高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第三,加强宣传引导保障。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3.加强反馈机制,增强“融入”的反馈

对教育活动的方案进行反馈,加强反馈机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参与其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师生能够及时反映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验和收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收集师生的反馈意见。要把这些建议和意见及时收集、分析与利用,加强反馈调节机制,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成效。一方面,实时收集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进行详细分析、适时调整,及时作出合理的决策安排,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反馈调节督导制度,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发挥实效,需要通过日常检查、及时督促、积极引导等方式,促使教育者及时掌握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实践方案,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提供切实保障。

猜你喜欢二十大育人精神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相关热词搜索: 意蕴 二十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