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区域历史地理的另一种语言——宁夏民国地图的谱系分类与史料价值

周明帅,盛 芮

(1.北方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历史学等学科不断向可视化与科学化发展,并成为当今时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作为历史信息和地理要素的重要呈现方式,古代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古地图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受地图测制理念与技术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的地图大致可分为传统舆图和实测地图,二者在以往地图史研究中的地位极不均衡——传统方法测制的古代舆图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新式方法测制的实测地图研究则长期裹足不前。近年来,随着GIS 等技术手段在历史地理学界的广泛运用,民国地图数字化的相关研究得以深入,近代测绘地图所遭受的冷遇局面渐趋改善。这种改变首先发生在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口岸城市,而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尤其是宁夏的民国地图则仍被束之高阁,几乎无人问津。

2018—2020 年,在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的资助下,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民国文献研究中心” 相继将之前搜集整理的宁夏政报类文献、宁夏著作类文献以及地籍册等档案类文献进行影印出版,但宁夏的民国地图整理工作仍尚付阙如①就现有成果而言,除《宁夏测绘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年)对民国时期宁夏地图测绘事迹的考察,李习文、张玉梅、王岗等《民国宁夏地方文献知见录(一)》(2018 年)对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宁夏地图的目录整理,沈克尼《民国时期的宁夏地形图》(2021年)对民国宁夏1∶10 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简要介绍,张萍主编《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西安地图出版社,2021 年)收录了数幅民国时期宁夏城市地图外,学界对宁夏民国地图的专门研究几近空白。。相较于口岸城市,宁夏民国地图在数量和种类上的确无法与之相侔,然而为增加田赋收入、控制人口流动,民国时期宁夏政府对地籍整理、保甲组织以及水利建设极为重视,保留了大量的地籍图、户籍图以及黄河水道沟渠图等地图资料,客观上形成了宁夏民国地图的地域特色。当前,宁夏民国地图研究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宁夏民国地图的保存现状堪忧,通过地图数字化的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由于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引入以及收藏单位等原因,当前宁夏民国地图与其文字叙述部分处于分隔状态,不利于宁夏民国史研究的深入。无论是从保护还是利用的角度来说,宁夏民国地图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随着新式测绘仪器和测绘方法的应用,宁夏测绘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宁夏地籍图、户籍图、水利图以及其他各项专题地图随之产生。宁夏民国地图大多谱系相承,成为研究宁夏民国时期测绘事业以及宁夏地方史的重要史料,现存宁夏民国地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籍图

“地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税收需要而对其所管辖区内的土地进行记录登记的簿册和图集,内容一般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界址、权属、价值和用途等信息,有时还涉及土地上的建筑物。”[1]为了整顿近代以来地籍的混乱状况,以期增加田赋收入,南京国民政府着手地籍整理工作。尽管这项工作只在部分地区施行,但也保留了数量可观的地籍图册。除国民党逃往台湾时带走了部分地区的地籍图外,其余图资大多深藏于各地的档案馆。近年来,得益于民国地籍资料的陆续挖掘与公布,民国时期的地籍整理研究得以开展。总体而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地籍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对民国时期的地籍整理和土地清丈工作进行史实梳理与评价②如王贵勤、李铁强、程郁华、邵风雷、刘一民等分别对民国时期东北、湖北、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区的土地整理问题进行评述,详见王贵勤:《日伪统治东北时期的地籍管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李铁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一场未完成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程郁华:《江苏省土地整理研究:1928—1936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
邵风雷:《1932—1937 年河南省土地整理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刘一民:《国民政府地籍整理——以抗战时期四川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二是在民国地籍图数字化基础上,对特定区域(如上海、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的地理空间与历史信息进行复原③相关成果主要有牟振宇:《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
牟振宇:《上海法租界之地籍研究(1849—1943)》,《史林》2012年第5期;
薛梦姣:《基于民国地籍图的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空间形态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姚梦:《南京门西凤游寺地块历史信息与空间复原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为增加田赋收入,民国时期宁夏政府对国民政府的地籍整理工作部署进行了切实的贯彻与执行④据民国时期资料《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财政篇》记载,经过土地清丈,宁夏、宁朔、平罗、中卫、中宁、金积、灵武七县较之前增出无赋地100万亩以上,地籍测量成效显著。。由于宁夏第一次土地清丈未测绘地籍图,土地行政缺乏基础资料,1935 年,宁夏省政府采用 “小三角测量法” 对宁夏的城镇和农村区域进行地籍测量。在正式地籍测量以前,宁夏地政局开展了测绘器材和测量人员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地籍测量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定予以统一,保证了地籍测量工作的规范与效率[2](144)。在具体测量过程中, “登记处在各乡公所设立登记分处,先将该乡丘亩图公布,由保甲长传知各户民到登记分处,领去申请书,同时详细告诉他填写方式及各种手续,并将丘亩图详为解释。接到申请书及附呈各种契据后,依法再审查公告。遇有错误或纠葛,随时复丈与调解。重大纠纷案件,交由登记处调处。审查完竣,列表公告,即将丘亩图及公告表交田(由)乡公所保管,代答农民问询,登记分处即转他乡工作。以后再有错误或纠葛,须向登记处申诉,这是因地因人制宜办法”[3],在地籍测量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掌握农民土地的分布情况,从而为此后的田赋征收工作做了准备。

地籍图在宁夏的土地整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丘各有图,图各有号,号归于户,按图索丘,按丘索号,按号索户,有条不紊,不但地权确定,不生纠纷,且管理简便,无须下乡寻地,赖人指引”[4]。宁夏地政局经过市地测量和农村测量工作后,将测量数据按照城镇1∶500、农村川原1∶2 000、山坡地1∶4 000、荒地山地1∶10 000 的比例尺进行了地籍图测绘,并以地籍原图、公布图和一览图等几种形式予以制图,至今保留有近万幅相关图资。最初,这批资料由地政局统一存档,几经周转,地籍图现为相关部门所保管,而与之配套的地籍册则大多散佚他处。当前,宁夏地籍册资料经过搜集整理,大多已经出版发行,而地籍图的整理工作业已提上日程。民国宁夏地籍图的文化特征明显:首先,现存宁夏地籍图分布集中,保存较为完整,对于地图整理工作极为有利;
其次,以地籍图为基础测绘的户籍图等其他民国地图与之谱系相承,有助于把握民国时期宁夏的总体面貌;
最后,地籍图详细反映了民国时期宁夏沿黄区域的土地开发状况(见表1),对当前的黄河生态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户籍图

为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宁夏户籍人口的管理,民国时期宁夏政府测绘了内容详尽的户籍图,这成为宁夏民国史研究的特色史料①民国时期,在推行保甲制度的实践中,许多地区都有过测制户籍图的设想,但大多未能施行。由于宁夏人口相对较少,加上马鸿逵主政宁夏期间重视人口管理,这项工作得以贯彻落实,从而形成了宁夏民国地图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大特色。。户籍图主要是在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因此与之谱系相承, “利用地籍测量图,绘制户籍图,此种户籍图原滥觞欧美,是先将各户宅标示于地籍(形)图上,并制成目录,某户在某号图上,检查异常明晰便利,定期派人携图分赴各乡、镇、保、甲实地查对,如有异动立予更正,此项作业,应归功于地籍测量正确,由地籍图而至户籍图,乃至全省地形图”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甲、保、乡、镇、县均绘有不同比例尺之地图,标明土地资料者为地籍图,界址分明……其标明户籍资料者为户籍图,某人、某户,居住在何处,门牌号码,登记明晰”[5](214~215)。

表1:民国时期宁夏川原各县农地测量统计表

户籍图的绘制工作由宁夏省政府民政厅直接负责,具体流程是 “参照本省地政局所制地籍图,缩制各乡户籍图,据各乡户籍图再扩大而制各县及全省行政区域图” , “由夏、朔、平、金、灵、卫、宁等七县着手绘制,大小共计绘制原图一百二十幅,每幅各翻印六十份以备应用”[6]。宁夏户籍图的测绘区域主要集中于川区地带,现存地图纸本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由台湾 “中央研究院” 保存,少量存放于宁夏区内各单位。宁夏户籍图地理要素丰富,包括自然环境(如山脉、沙漠、湖泊、河渠)、行政区划(如县城、县界、乡界、保界、村庄、户号)、交通设施(如道路、公路、桥梁)、建筑场所(如学校、庙宇)等(见图1),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宁夏的历史地理面貌。此外,户籍图内还附有各乡概况表(见图2),对该地区的保甲户数、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水利状况、地亩地价、教育概况、合作事业、重要物产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为研究民国时期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①通过户籍原图与翻印图中所载信息的对比,可以断定户籍图的绘制进行过查验核对,图中数据大体真实可靠。此外,笔者发现户籍图中所载数据的年份具有连续性,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宁夏社会经济的变动提供了史料支撑。。

图1:民国宁夏户籍图图例

图2:民国宁夏各乡概况表样例

(三)水利图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灌区的水利事业在宁夏农业开发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宁夏水利,世所艳称,治宁要政,首要渠务;
盖以西北雨量缺乏,种植非易,而宁夏独能引河水以灌田,化荒芜为肥沃,工伟利溥,民食斯赖,诚有其特殊之价值”[7](243)。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水利建设措施,使宁夏平原农田引黄灌溉得以延续[8]。随着近代测绘技术在水利测量中的应用,宁夏水利测绘事业有所发展。宁夏灌区现存水利地图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宁夏建设厅所绘制的渠道流域图,主要刊于《宁夏省水利专刊》;
另一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所测绘的宁夏黄河河道沟渠图,多数收藏于台湾 “中央研究院” 。

“旧志所载,简略难明,参考治理,均感缺憾;
乃延技术人员,从事勘测调查,立说绘图,藉资研究改进”[7](245),在渠道修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精确详细的水利地图,宁夏建设厅着手渠道流域图的绘制工作。这些水利地图系带状图(见表2), “着重表示同水利有关的内容,如详绘黄河、河心滩、防洪堤、支斗渠、桥、湖泊、沼地、主要沟道和渠口、水闸等,居民地和其他地物则表示较简,贺兰山、牛首山用等高线示意表示”[2](199),呈现了民国时期宁夏灌区的渠道状况。

1933 年,国民政府正式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 “黄委会” ),掌理黄河及渭、洛等支流一切兴利、防患、施工事务[9](30),并开展了黄河河道及流域灌区的地图测绘工作。1943—1946 年,黄委会宁夏工程总队测量并绘制宁夏灌区1∶1万比例尺地图83幅,测图面积6 631平方公里;
1946年,黄委会第十七、第十八测量队通过 “用导线作控线,平地段用钢尺丈量,困难地形用视距法” 的方法,每2—3公里测一河道断面,根据断面测制了甘肃靖远至宁夏中卫的1∶1 万比例尺黄河河道地形草图[2](148~169)。这些地图在反映民国时期宁夏黄河流域河道及灌区地形的同时,还涉及黄河沿岸的湖泊、聚落、建筑场所、地质、地价、农产等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意义显著。

表2:民国时期宁夏灌区渠道图一览表

(四)其他地图

1.地形图。地形图主要是指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伴随现代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军用地形图亦纷纷出现,对各类地貌地物的标示更为精确,为战时分析地形、进行作战准备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地形数据”[10]。与其他省份一样,民国时期宁夏所测绘的地形图大多为军用地形图,现存主要有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绘制的1∶10 万比例尺地形图与侵华日军盗绘的1∶10万比例尺地形图[11]。此外,1941—1942年,陆地测量总局陕甘测量总队还在固原地区测制1∶5 万比例尺地形图20 幅,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测绘局档案馆。尽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制定过地形图的速测计划,但由于人才和资金短缺,西北地区尤其是宁夏的1∶5 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因此宁夏民国地形图在精度方面稍逊于东南省份[2](118~119)。

2.行政图。行政区划图是按照行政层级划分的,主要反映辖区界线、行政中心以及聚落位置等地理要素的地图。民国时期的宁夏行政图类型多样,既有国民革命军第十五路总指挥部参谋处绘制的各县全图,如1935年8月绘制的《豫旺县全图》,又有在户籍图基础上形成的全省各级行政区域图,如1∶50万比例尺的《宁夏省行政区域图》。行政图内地理要素丰富,是考证民国时期宁夏行政区划变迁的重要依据。

3.专题地图。民国时期,随着宁夏区域开发的深入,垦殖业、交通业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各类专题地图也相继出现。垦殖地图主要有《宁夏省垦殖区域面积方位图》《绥远垦殖区全图》(1933 年)等;
交通地图主要有《宁夏省全省道路里数图》(1931 年)、《宁夏省公路路线图》(1940 年)、《宁夏省邮路图》(1933年)等[12](236~237)。这些专题地图也是研究民国时期区域开发的重要史料。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础,民国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铺展开来。

“由于数字地图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大于普通地图,成为地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数字地图是纸制地图的数字存在,纸制地图数字化成为处理早期地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将古旧地图中的信息转化为GIS数据,制成数字地图,可以提取更准确的地理信息,如历史时期的疆域范围、城市结构、聚落分布、山川形势、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并与今天的河流、山脉、政区、路网相叠加,直观地表达出历史时期的地理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础。”[13]民国地图逐渐成为阐释区域历史地理的另一种语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信息,对研究民国时期的自然景观变迁、行政区划演变以及土地利用等具有显著意义。当前,宁夏民国地图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国地图数字化基础上的宁夏环境变迁研究

历史自然地理以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其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14](24)。黄河是宁夏的命脉,近年来,宁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率先确定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近代黄河流域宁夏段农业开发与生态变迁研究可以为该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启示。随着GIS技术的应用和民国地图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在恢复和重建近代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系统与开发利用过程的基础上,从河道水文的变化、土壤的沙化和盐渍化、动植物的分布以及自然灾害的时空特征等方面入手,对近代该地区农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考察,对近代宁夏农牧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互动关系进行历史反思,为当前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教训和现实启示。

(二)民国地图数字化基础上的宁夏政区演变研究

在政区历史沿革的研究中,政区边界的精确表达一直是学界努力的方向[15](114)。由于传统文献对于区域界线的记载较为粗略,历史时期的政区复原研究大多依赖 “四至八到” 中的大体方位,政区范围尤其是界线实际上很难精确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因此,民国地图尤其是政区图的数字化为政区的复原工作提供了可靠数据。此外,民国地图中还对政区行政层级、行政中心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宁夏政区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史料。

(三)民国地图数字化基础上的宁夏城市与乡村聚落形态研究

当前,学界大多将民国地图运用于历史城市地理的空间复原,并总结出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研究范式, “利用GIS技术,通过空间套叠、地理配准,可以将大量古旧地图数字化,再利用地名学、地图学方法追本溯源,这样形成的电子地图就可以落实到地表空间当中,自然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明确长时段城市变迁的空间定位,对于城市演变与文化内涵的追溯具有重要意义”[16]。在这种模式下,民国时期宁夏城市与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以乡村聚落研究为例,整理与加工宁夏户籍图、地名志等数据资料,可以探讨近代宁夏乡村聚落分布形态的发展规律及整体特征,并总结影响形态演变的各种因素,从而为今后农村规划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四)民国地图数字化基础上的宁夏经济开发过程研究

宁夏的移民与地区开发问题一直是区域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以往研究大多建立在宁夏旧方志、政府公报等文献的基础上,对各地档案馆所藏的档案史料尤其是民国时期宁夏地图、宁夏地籍册等文献的利用极少,民国地图的数字化为这一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可能。从人口分布格局、皮毛产销格局等驱动因素出发,借助民国时期宁夏户籍图、地籍图册、水利图等史料,可以对近代以来宁夏农地开垦的时空布局、农田水利开发的时空特征以及农牧业开发的结构转变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外,民国时期宁夏交通地图的数字化也为研究宁夏交通的近代化提供了史料依据。

“由于近代测绘是伴随着军事近代化展开的,故总理全国测绘业务的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归属于军事机构。但随着基础测绘工作的不断完成,测绘业务逐渐由军事测量为主,向军用、民用并重转移,即由一般地形图测绘,转而向地籍图、交通图及地质图测绘多样化发展。”[17](321)在近代测绘的进程中,保存的近万幅宁夏民国地图绘制谱系清晰,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地图测绘事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大数据理念的指导下,借助OCR、ArcGIS、Access 等多种软件搭建的开发平台,对民国时期宁夏地图进行数字化与信息化处理,可以构建一整套管理、分析、查询和展示民国时期宁夏城乡土地开发与自然景观变迁的地理信息系统。

当前,在国家推行 “新文科” 战略的背景下,数字人文回答了如何将大数据理念与人文社会研究有机结合的时代命题。

“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这种方法更新带来史学研究形式的改进,更是史学生态的变革,它所引领的史学研究的变化是革命性的。”[18]与文字相比,地图具有无可比拟的精度和信度,因此在复原历史景观、探究土地产权与土地利用、揭示土地空间形态特征与规律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史学价值[1]。整理与研究宁夏民国地图,可以为民国时期宁夏地方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对当前宁夏的城乡规划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说,宁夏民国地图的整理与数字化建设工作必将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户籍民国宁夏宁夏宁夏画报(2019年5期)2019-09-19他们为何都爱民国?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宁夏煤电博弈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征婚信息现代家庭(2016年12期)2016-12-07民国人爱刷朋友圈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宁夏宁夏画报(2016年5期)2016-06-28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浙江人大(2014年4期)2014-03-20

相关热词搜索: 谱系 宁夏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