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式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研究

陈芸芳,林岩清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9)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传统教师、教材作为主宰的模式已明显无法适合现代化课堂构建之需求,如英国教育学者查理斯·华特金所提共建式课堂生态理论中的实施要点,则能够为学校共建式课堂及对应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1]在此前提下,学校可主动探索共建思政课堂建设前景,通过这一角度着力改善课堂生态品质,让教师与学生有机会共同成长,并拥有和谐发展的目标,保证思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让教育能关注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标上来。

英国教育学者查理斯·华特金提到:课堂生态中包括几种不同划分形式,如讲授型课堂生态、建构型课堂生态、共建型课堂生态等,我国一般的思政课堂多以讲授型为主要形式,它基于教师教学的视角,更加关注教师把知识完整地、全面地传授到学生那里的效果。[2]与之对比,建构型课堂形式则突出了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新颖视角,突出了课堂生态环境中学生把已有知识同新知识相互衔接的做法,以确保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生需求更加符合。而更具未来发展前景的共建型课堂生态,则有着脱离知识传授片面视角的可能性,而更多是基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双向共同体的视角,使学生和教师共同于课堂教学环境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生动展现出课堂由知识本位过渡于“人”的本位的蜕变发展趋势。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共建式课堂生态环境,在恰当的学校课堂环境内,共建型课堂会使师生作为学习活动共同体而存在,能够平等、合作等形式进行课堂各项活动,这将对创建高品质课堂文化生态有益,相信这一点对于思政教学尤其具有启发性。

(一)利于师生距离的拉近

共建式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研究与应用,首先会使教师有机会整体掌握学生知识储备实况,推动形成有师生双主体参与的更多、更好的共同体验,让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从而借此机会及时拓展、充实原本单一的课堂知识内涵,保证学生发展有利知识氛围的营造。[3]其次,该做法将会让教师更准确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实况,并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做好积极价值引导、思想疏导等,在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受关注的同时,保证其产生课堂平等感、合作成就感。两项功能叠加在一起,可共同促进师生距离的无限接近,不再出现课堂上师生各行其是的不良生态环境问题。

(二)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建式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研究与应用,将使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的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课内容与形式的指导、栽培,因共建式思政课堂的良好生态环境体验,使之取得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多项收获。首先,共建式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可拓宽学习内容,使呈现在其面前的知识来源不再只是教师所传授内容,而是可以在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库中寻找灵感,以此突破教材既有内容框架限制,对拓展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其次,共建式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能够引发学生知识生成效果的进步,即于课堂中利用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形式,让学生视野被开拓,思维火花碰撞,使其主动融理论和实际于一体,深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理解程度。第三,共建式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学习体验与感受改善有益,这很显然会成为课堂上师生互相尊重、合作信任的基础,因而让学生更容易取得人际关系积极实践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其构建完善的、自由的、健康的人格。

(三)利于教师的专业进步

思政课教师专业进步,对于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共建式课堂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展开对课堂中各项问题的分析,让教师更主动发现:教室非一种比较单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教育者与学习者思想持续交融、彼此共同焕发生命光彩的生态环境,这会在教师专业进步方面产生无法取代的优势。例如共建式课堂建设,会使教师能够更快了解到教学时所发生的典型问题,由此让其教学理念发生转变,不再使自己作为唯一的问题解决者而存在。其次,共建式课堂建设会使思政教师拥有自我主动潜能激发的机会,在遇到课堂中的各类生成问题时,教师将产生提前预见、思考的意识,并于持续强化自我理论素养后,主动热忱地投入于配合学生思考状态中来,而这显然本身也属于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更新的促进。第三,当利用共建式课堂模式时,教师应谋求探索形式多样教法的动力将变得更强,他们可依靠多媒体教学等形式,让课堂信息容量更大,可依靠多种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或者借助师生双主体策略,带动思政课课堂环境质的提升等。

(一)教师的前期准备

若想做到课堂共建,教师首先需要有共建的意识,在开展教学前期准备工作时,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线下的“共商”形式,使共建式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的优化拥有稳固的教学基础。

首先,教师应当做好线下备课,备课前即明确汇集各方智慧和谋略的必要性。以本校为例,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基础问题研究成果出发,特别参考近些年来学科建设研究资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调研工作、备课工作,教师一同聚焦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将理论知识贯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收效甚好。[4]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用高度创新模式谋求适于本校发展情况的思政课集体备课管理制度,让思政教师在管理制度支持下,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把属于国家范畴的、校园范畴的思路融入到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模式内,很显然起到了拉近国家、学校、教师、学生距离的作用,整个过程中,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将共同探讨不同模式实施效果,彼此整体设计、分享案例等,给教学内容完善做出贡献。

其次,教师应当做好线上备课,在备课时,突出共建意识,用集体线上备课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效果的最大化。例如教师可以定时参加线上的思政理论研讨、集体调研备课等,或者使专业骨干教师依靠微课平台等形式,发挥出教学团线上微课录制的作用等等,借助网络云平台资源丰富、内容新颖的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思政教师学习交流,从而较好破除传统条件下思政备课效果不足的问题。

(二)学生的作用发挥

在思政课教学期间,为了产生共建式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构建的理想效果,学生的作用发挥程度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认真审视学生的作用着力点位于何处。教学期间,学生一直以来均被看作被动教育客体,此较为直接地产生了学生仅做为被动接受对象之后果,尤其是部分灌输理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环境下,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作为,严重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改善。本着共建理念,思政理论课若想调整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果,便应当克服这一现状带来的影响,重新审视学生的需求,以及其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地位与价值。也就是说,为了让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增强,教师应当开展系统化教学改革,在改革中真正关注学生的作用,并非仅注意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我们应重新审视思政课堂中学生的地位,确认其可以在课堂立体构建中充当主体角色、置于主体地位,基于自身发展特点、政治素养、知识储备、思想状况等,针对性地融于课堂设计工作、完成课堂设计工作,并在具体教学时配合教师的共建设想。

其次,授课期间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即在清晰审视学生作用着力点后,基于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不够成熟、不成系统现实情况,乃至有可能出现错误认知的问题,客观、理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即在课堂教学时,课程设计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前述集体共建式的线下或者线上备课成果,应当是基础性的、参考性的,而不应当被全程照搬,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特定情况,给出使其富于个性色彩的发展情况受到尊重的机会,引导其积极投入于课堂教学中来。

第三,教师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最终完成共建思政课堂的建设工作。教师常会站在教师的高度去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从而造成离共建理念距离越来越远的问题,实际上作为教育者,其本身亦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也接受过类似的思政教育,所以完全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共建时自身的位置是怎样的,学生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如此反思,实际上能得出与既往经验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即所谓共建,其主体并非教师,甚至并非师生二元,而是有可能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在学生提出需求后,由教师来做指导和补充。

(三)师生的共建努力

经长期教研与探索,基本认可共建式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并进一步扩大学生能动性的观点。在此观点之下,以下几项共建努力则需要由师生共同来完成。

首先,应当基于学科特点,由师生共建思政案例库。为了更生动地讲好教学内容,尤其是讲好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工匠精神等内容,教师需要发挥出共建观念的引导优势,协同学生积极挖掘教材内、教材外,学校内、学校外的典型思政案例、事迹等,用事实传递教学理论、弘扬身边的正能量。例如为了让学生的思政理论功底更深,从经典原著中体会到进取的力量,思政教师可以同学生一同建立诵读红色经典栏目,使学生得以在该栏目的支持下,重温红色经典,感受信仰源泉,传承红色基因。[5]再比如为了让革命先辈先进事迹更加深入人心,师生共同寻找不同形式的革命事迹,并基于这些革命事迹完成名为“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微视频拍摄,等等,都是比较值得赞许的做法。再以我校为例,笔者与同事为了真正落实共建理念,打造优良的思政教学生态环境,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组织学生用拍摄抖音短视频等形式,收集大量优秀教学资源作品,既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当代学生的爱国之情,又使相关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师生共建资源的成效显著。

其次,基于本学科特点,由师生共建微平台,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既要牢固把握课堂的主渠道,又要充分注意到同互联网时代特征、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趋势相结合,努力谋求更加适应“互联网+”新环境的思政教学模式。在此影响之下,我们要高度关注线下教学互动新模式,从中展现出微平台功能优势,并使共建的触角触及微平台的建设环节中去。关于这一点,笔者也做出了较大努力,在微平台之内,设计了时政热点、思政理论、诵读经典、学习语录等子类别,并尝试让学生在这些子类别中添加内容。近两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基于教育部所下达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这种共建微平台的做法发挥出了较大优势,师生共同借助微平台的形式与内容特点,既完成了传递抗击疫情正能量的要求,又使基本的思政教育工作得以完成,每周定时发布的微文,基于微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转发和留言等互动做法,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思政内容。

第三,应当从共建要求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师生有效沟通问题加以重视,尤其是要做好改善话语表达方式的工作。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越是行之有效的师生话语沟通方式,越能够丰富并拓展已经确认的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学信息传递渠道,及时避免师生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沟通不顺畅问题,让课堂生态环境变得更好。思政课堂尤其要有足够良好的表达方式传播知识,从而达到学生听得进去、受到教益的效果。[6]为此,首先应从课程需求和学生实况出发,基于教学基本内容、精心设计之教法等,融传统面对面教学、在线教学长处为一体,突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优势,对课堂话语表达方式加以丰富,全面展现出文字、图片、声音之共通特征,更为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而教师亦应以良好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宗旨,突出通俗生活化话语阐述的优势,即让原本稍显枯燥的内容,在重新表述后焕发生机与活力,对此完全可以学习一些论述技巧,“撸起袖子加油干”、“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些表述极强生动色彩,极易让学生有亲切自然之感,且教育效果非但不会受到不利影响,反而有促进的功效。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要留意调整自我角色定位,积极适应角色转换需求,和学生共同建立师生共同体,从全新视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进步。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师线上线下充分备课准备,对于学生共建作用的引导,以及从教学目标出发的共建具体策略实施,都是极有必要的工作。把这类工作做好,才会让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潜能被挖掘,以课堂为中心,促进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进步。而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因构建和谐、平等、开放及共进的思政课堂努力,从而得到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机会。

猜你喜欢师生思政课堂甜蜜的烘焙课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美在课堂花开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10期)2021-10-20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

相关热词搜索: 生态环境 共建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