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辅导8篇(全文完整)

高考复习辅导第1篇(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态(2)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复习辅导8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复习辅导8篇

高考复习辅导 第1篇

(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态

(2)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高考复习辅导 第2篇

一、考点导入:

区域历史是整体历史的组成部分,近年高考一直特别重视选取典型区域的考查,年年都有大题,尤其是政史地三科综合的大题。考纲中的许多考点,均可以把它放入特定区域进行系统归纳、概括而形成主体内容。

二、真题讲解:

(20XX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1316题)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1316题。

13、上图滇王之印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候为王时所赐印信

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①废除剥削制度 ②消灭阶级压迫 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组题以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切人,依据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政策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设问,反映出中央政府推行的政策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四道题重点考查归纳掌握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综合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3题 C,此题以文物资料的形式展现,属于历史文物选择题。解题要弄清文物资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即本题所示滇王之印为汉武帝赐予归附汉朝的滇池地区的滇王的印信。排除A项和B项。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

第14题 B,此题为表述型选择题,它按照题意在备选项中选出肯定的一项,其选项同属于一个历史范围或具有相同的属性。解答时采用比较词语含义的辨识法,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不符合概念准确含义的所在。C项是明朝管理西藏的制度;D项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的措施。元朝时并没在西藏设行省。

第15题 D,此题为不完整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可排除B项。A项是清朝的赋税制摊丁入亩;C项错误,平息三藩三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条件。

第16题 B,此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该类试题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的选择题。考查的信息范围较广,解题时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重视选项组合规律;二是采用排除法,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快捷作答;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即③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解题技巧归纳】本组试题以西南区域为题群型选择题,它以中央政府在西南推行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切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立足于解决单个试题的基础上注意知识的前后、纵横联系,要从多方面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准确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可以尝试以某一个区域小专题复习法,即确定一个中心区域,然后再找出散落在课本中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再认、理解和分析问题。

[点评]以某一区域作为考查切入点的高考试题还有:20XX年全国卷Ⅰ第39题主要考查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历史;20XX年全卷Ⅱ第39题主要考查了古代长安(关中)为中心的区域历史;20XX年全国卷Ⅲ第39题考查了古代河西走廊这一区域历史;20XX年全国卷Ⅰ第39题: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是东北地区区域历史题;还有20XX年全国卷Ⅰ第37题长城题:列举汉武帝除修长域以外向西北地区开拓的重大事件,指出明朝中后期在处理蒙汉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的一个事例。(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至近代以长城为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命题趋势

区域历史专题是以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系统概括而形成的主体内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的区域内容大多东北地区、西部开发、上海地区等等;考查的题型多样,以大综合试题为主。在内容上注意把同一区域的历史内容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系统归纳。从命题趋势看,今后考查的内容要注意中部崛起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开发等为主;兼及世界重要的区域,如地中海地区、环太平洋地区、南亚、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等。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是淮河流域、经济特区、长江流域经济、大运河区域经济、西南的成渝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城市中心经济区,以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等。

四、备考建议

1、对区域历史专题的复习,首先要把中国和世界分为几个典型区域,然后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并把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概括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

2、结合近年的高考试题,选取典型区域,在进行史实梳理的基础上,依据高考的目标和要求,紧紧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在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台湾地区等区域的史实梳理时,要突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这一主题。

在对长江流域区域、东部沿海等区域的史实梳理中要突出这些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先进化、科学化。

3、加强政、史、地三科的综合复习,区域历史专题是以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在复习中应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

五、模拟训练: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20XX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湖北的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促进中部崛起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高峰的铜绿山古矿冶炼遗址和越王勾践剑等分别出土于鄂东及江汉平原;秦代竹简首次在云梦出土。

材料二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材料三 武汉曾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除材料所说的代表古代楚文化的其他两例成就。

(2)据材料二,谈谈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中是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武汉地区有哪些重大的革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武汉地区有哪些重大工程?

(4)现今党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有何意义

【解题思路】第(1)问列举两例较容易;第(2)问的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答案隐含在材料中;第(3)问只要回到教材中就能回上,属识记部分;第(4)问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去认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1)事例:诗人屈原(或楚辞)、战国编钟

(2)关系: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3)八七会议召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收回汉口英租界。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

(4)意义:加快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中部地区有着极大的后发优势和带动潜力:它地处腹地,承东启西的区位,它的每一个发展步伐都能同时惠及东部和西部。

【试题评析】本题是区域历史题。20XX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部问题又成了热点,本题考查了武汉从古代至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又联系了时政热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高考复习辅导 第3篇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

○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高考复习辅导 第4篇

物理电学公式

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

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电场力:F=qE

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电势能:EA=qφA

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高考复习辅导 第5篇

(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109N?m2/C2——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0-19C——密立根测得e的值。

高考复习辅导 第6篇

(1)定义: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特点:

○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

○3两等势面不相交

○4等势面的密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疏弱密强。

○5画等势面时,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相等。

(3)判断电场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靠近场源(场强大)的两间的电势差大于远离场源(场强小)相等距离两点间的电势差。

高考复习辅导 第7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尤其关注语段的中心。

(3)论证的逻辑意识(观点、论据、论证三者的统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6题,单选+双选+主观】以新闻类如访谈、专访、新闻调查为主,兼顾人物传记为主等,特别注意非连续性文本。

(12分钟内,阅读5分钟,做题7分钟,单选1分钟,双选3分钟,主观题3分钟)

20XX年确定考查新闻传记(非连续性文本)

(一)传记作品阅读

把握特点,读懂文本

首先要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人物传记是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强调陈述的基本事实(传主的经历和主要事迹)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和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的文学价值。它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

其次,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主人公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主人公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传记有述传和评传两种:述传主要陈述人物事迹,结尾简要评价;评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会做题

【1】考点与题型大类别阐释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2】具体题型

高考试卷一般为3道题,第1题为单选(3分),第2题为双选(4分),第3题为主观题(5分)。

(1)单选题,一般集中某一话题(或角度)设问,比较集中和单纯。需要细心。

(2)双选题,会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各个角度或者全文整体设置选项,需要整体理解文章并能把握具体内容,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同小说双选题一样,详见小说阅读题。

(3)主观题。

注意重视语段。答题模式同小说的思路题。

一般主要考人物形象或者人物成功(取得某方面成就)的原因。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之类题目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之一——表现人物的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二一——重视文章结构层次(意义段落)和段落层次。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语文月刊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1)传主的形象(基本同小说中人物形象题。)

注意人物传记总的传主形象大多侧重于人物的某一方面(传记文本主要呈现的)。

◆(2)人物成功(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

【1】内在:

A、目标、志向;B、兴趣、爱好与才华C、计划与方法D、决心与毅力;E、勤奋与刻苦;

【2】外在

F、社会大环境,如切合社会(或者国家需要)G、小环境,相应的行业研究与发展的氛围

H、家人与朋友(师长)的支持,如家学传承I、团队协作

J、传主人生遭遇与社会阅历

上述10条原因,并非需要全部答到,而是答案能出现的点。

◆(2)全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材料处理上的详略,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浓墨重彩,详写。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参考第5类题型——传主形象的塑造)

3)引用资料、人物原话或者诗词。【1】引用资料,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更具有真实性,评价客观公正。【2】引诗词,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记作品古朴文雅,增强文学性。【3】引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作品更生动可读;映衬或者烘托人物形象。【4】引传主原话(书信、日记等中的文字),应证作者观点;增强传记真实感人的力量。

4)点面结合。面(传主经历、主要事迹)的真实与点(细节等)的艺术化处理。点(细节)是文学性的体现,面(基本事实)是真实性体现。

2、新闻类文本阅读(20XX必考)

(1)新闻调查题型——非连续性文本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两者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①了解新闻要素,寻找有效信息区间;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③筛选整合,分条作答。)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家媒体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事件消息、原因评论)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某领域有哪些表现与问题(危害)。(筛选整合)

4)阅读材料四,某人对某问题有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此问题(浅阅读)的?(探究题: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有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正向或反向的启示。)

(2)新闻访谈题型

1)在某个问题上,受访者持哪些看法?(5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找出与该问题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类分点作答即可。

2)访谈呈现了受访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层级F。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层级C。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概括受访者的形象特征。

答案要做到先观点后阐释,人物形象特征详见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知识点。

(3)新闻特写题型

1)文章开头两段(或者最后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考点】考查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各部分的作用和新闻内容来分析,如开头两段属于导语部分。作用是概括本篇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某人做某事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新闻背景的作用。

【解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丰厚文章内容和历史感,突出新闻价值和意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新闻(消息类)阅读知识

1)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2)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⑥个别消息语言很有特点,需关注语言美方面的作用。

3)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4)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⑤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5)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6)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7)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8)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9)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10)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11)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12)访谈的提问方式

①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②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

③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④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

◆非连续文本,一般是3-4则消息、访谈、调查组成,几则材料围绕一个话题。注意求同存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3套卷,20XX会考2套散文)

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或者四选一或者五选二),一道简答题,一道分析鉴赏题。

(16分钟,6分钟读文章,3分钟做选择题,7分钟做主主观题)

小说阅读【4-6题】

{1}、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

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如项链式结构,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与伏笔相关)等等。还有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等等。

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人物线索、物线等等。

【二】非典型小说

非典型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它淡化情节、弱化甚至虚化人物。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有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作品的特色)。如王安忆的小小说《比邻而居》(20XX全国卷)。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

内容上: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中外名著热点。

艺术上: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如:舒缓的叙事风格、绵密的心理描写、琐屑的市井生活、韵致的场景描写、内蓄的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明显的荒诞色彩。

非典型性小说在命题上,除了依据一般小说命题外,一定有一道题目体现其“那一个”——语言特点、重视自然环境描写、物的描绘与象征、淡化情节、虚化人物等等。

{2}会做题

1、选择题:基本是四要素、整体与局部的全覆盖。读懂了小说,仔细读选项,结合文本,细致分析。每个选项要做信息切分,然后唤醒涉及的知识点和要用相应的方法,详见前面的各类题型和系统知识图。一般错误设置在:内容概括(形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上。

概括小说情节。

一般来说,要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点概括,概括均用“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如何做何事结果如何”句式完成,这是叙事文字的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要求和需要做适当取舍。——加上线索,按照“先写……再写……然后写……最后……”来概括,即思路题的答案。

某一内容(语段、语句)的作用。

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若是,则回答:

(1)它写了什么,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2)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

(3)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4)对表达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若不是,则答:

(1)它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

(2)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

(3)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概括

(1)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

(2)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

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

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

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

待人接物——如大方、斤斤计较、善良。

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

人物形象的塑造

(1)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揭示人物特点;

(2)直接描写:A肖像(外貌)描写——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B动作(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E情态(表情)描写,F细节描写。

(3)间接塑造: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含反衬),C物的象征。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的评论)。

●各种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促进情节发展。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的作用

这个题型一般考查次要人物。这里以次要人物“我”为例。

(1)小说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2)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衬托主要人物。

(4)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小说主题。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一般多考作用,少有考描写。赏析则要都答到。

(1)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通过人物或者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文事物来展示,如描写房间的布置,人的衣着。

自然环境。同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修辞,环境特点)。

(2)环境的作用

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暗示社会背景。

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

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G非典型小说成为作者塑造的审美对象,表现生活风貌、风土人情。(非典型小说)

物的作用(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这实际上是非典型性小说的一种。)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5)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特点。

(2)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氛围、体现某一地域特色。

(4)揭示主题。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统率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

(2)结构上,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主题上,象征,揭示主题。

◆(4)个别篇目的标题很有文采,需注意语言美,吸引读者。

11、开头的作用或者妙处

【1】悬念设疑式开头

(1)吸引读者兴趣,引发思考。

(2)引出下文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4)与后文某处呼应。

【2】写景式开头

(1)交代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时空。

(2)(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3)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

结尾的作用

(1)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2)揭示前文的悬念,与前文的某些内容形成伏笔与照应,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3)卒章显志,含蓄韵致地(如写景式结尾)揭示主题,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4)更好地刻画人物。

特别提示:某段(某一内容)、标题等的含义就取其作用中关涉内容和主题的部分,并去掉其作用术语即可,即从内容和主题(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来思考。

非典型性小说“那一个”题型分析。

“那一个”问题的命题及回答策略:

突出文本的特点——独具特色的“那一个”的问题一般设置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在回答这类题目的时候,首先把握到“那一个”,并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去思考。示例:

《邮差先生》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 舒缓的叙事风格

答:(1)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人物)

(2)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环境)

(3)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作品风格)

再如《峡谷》 (4)小说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

答:①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是内容)

②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环境),所以语文月刊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人物塑造);(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③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作品风格)

④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主题)

小说的思路。(其他文本的思路题,同此)

以什么为线索,依次展开情节。

(1)首先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阶段,注意不一定是开端,比如倒叙写法之下,可能首先写的是结尾)。

(2)其次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3)接着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4)最后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小说的结构类题目

如:线索是什么?有几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的分析,多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

(1)以什么为线索,串起了“XXX”—“XXX”—“XXX”—“XXX”的情节。(若有双线,则分别回答)

(2)这样安排,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完整、合理。

(3)更有利于表达主题(简要讲清楚主题是什么)。

探究“这样写”的作用。(非典型小说的“那一个”)

(1)讲清楚“这样写”究竟是怎样写。

(2)“这样写”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3)分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4)分析在情节推进上的作用。

(5)分析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6)体现文本的审美和风格,如舒缓的叙事风格、淡化情节等等。(非典型小说)

探究小说主题及其意义。(一般主观题不容易考到,主要用于选择题对主题的理解。)

(1)从情节上探究主题。

(2)从人物形象上探究主题。

(3)从环境上探究主题,从物的象征上探究主题。

(4)结合现实与自己,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和事物的作用。

一是和主题相关,二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相关,三是和文章最主要的内容相关。如果是议论句或者抒情句一般就是中心句。

答案分点:(1)全文主要内容上(如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环境上),(2)结构上(线索、照应等等),(3)主题(思想情感)上,(4)艺术效果上。

●作用类题目是重点。这类题目首先界定是什么(如内容的作用就要概括内容,这样写就要表述清楚怎样写),然后再分析作用。“作用”即关系,弄清楚“这个内容或者语段、语句”与标题、开头、结尾、前后文、主要内容(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是王道。

特别提醒:1、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2、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先观点后阐释。3、阐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4语言简明,杜绝啰嗦,使卷面清晰、美观、简约。

II、散文阅读

{1}读懂散文

【一】根据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及其相应的艺术手法来阅读。基本原理同小说。

【二】分类阅读。根据内容来分类:

分类:

写景散文、状物散文、记事散文、写人散文

当然一篇文章可能是单一的一种类别,更可能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的综合。这个时候需要先读题,根据题干的信息判定考查的类别有哪些,就按照考查的类别阅读。

转化:

如果是只考一种类别或者主要考查一种,而文章却是几种的综合,那么在阅读中要学会转化,比如考查状物,那么文章中涉及的其他类别如写人写事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思想就需要转化到物上,让物去承载。

【三】阅读知识与技法

写景——借景抒情

1)景,即画面,需要弄清楚画面的构成及其特点。

注意,人及人的活动也是画面内容之一。

画面要分类并命名:

分类可能按时空分类,也可能按性质来分类。下面按照性质来分类:

(1)自然景物——时空

(2)人的活动——时空+人

(3)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自然+人

2)景要体现一定文化,承载相应的情感——借景抒情。

(1)自然景物——内心的喜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人的活动——对人的赞美与崇敬,对人改变自然、保护自然如劳动的赞美。

(3)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文化可能涉及人文关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传统文化之美如农耕文化、隐逸文化……

如20XX四川卷《太湖碎锦》第二题,就考查对画面的分类概括及其表达的情感。

3)对景的描绘:

描写的角度、顺序和手法以及语言。

(1)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五觉;顺序——时空、逻辑

(2)手法:描摹类——勾勒、细描、工笔、白描、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绘形……

衬托——烘托、反衬,对比,想象,联想,虚实,动静,声寂……

(3)语言:语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排比……

如20XX四川卷《太湖碎锦》第一题就考到了对景的描绘,第四题就考到了写景的角度——近观与远眺。

状物——托物言志

1)物,个体与类别,需要抓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

注意,物的内在主要指向象征意义,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物的分类:

物由外在到内在的深入,需要结合物存在的环境

(1)自然之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品质

(2)人文之物——传承的人文环境:文化

2)物要承载一定的志趣、情感和文化——托物言志。

(1)自然之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品质:志趣、情感

(2)人文之物——传承的人文环境:文化:情感、愿景

(3)某一物也可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就需要综合二者的特点及其承载的志趣和文化来理解。

如四川卷《灯火》第二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形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就是考查“物”的承载的品质、志趣和情感。第四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就是考查“物”的象征意义——主题。

3)物的描写,基本同景的描绘。从略。

如四川卷《灯火》第一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考查物的描写、特点及其承载的情感。

●特别强调:

景和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有的事物整体上是“物”,局部细化是“景”,有的“景”同样具有“物”的特质——传承文化承载志趣,有的“物”可能成为“景”的一部分,有的“景”中的某一具体的“事物”可能具有象征意义而表现为“物”的特征。例如琼瑶《山的呼唤》,整体上“山”是“物”象征人生路上需要征服和翻越的困难,局部又对两座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绘山上美景,呈现为“景”的形象。如张抗抗《云和梯田》阅读第三题,文章最后部分“梯田”加上引号的作用,及其对之的理解,就是将“梯田”

高考复习辅导 第8篇

20XX年是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台湾第二次回归祖国(1945年)60周年,也是台湾建立行省(1885年)120周年。今天我们期盼台湾第三次回归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我们的国家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事实说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XX年3月14日,十界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既为遏制台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又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将对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维护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XX年4-7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胡锦涛同志分别会见了各访问团全体成员,双方在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就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的问题及交往事宜,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发表了会谈公报,标志着两岸迈入了通过党际沟通平台进行对话的新里程。

关注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这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问题。20XX年北京文综考察了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20XX年春季高考考察了一国两制思想等。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更加引起重视。

【重点提示】

关于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问题,除了关注台湾地区以外,还应该重点关注西藏、新疆等地区。这里由于篇幅问题,所以就不再一一赘述,大致的方法是注意历史上的西藏和新疆,再把他们与现实相结合,平时注意对历史史实的记忆,再加上一些新题的训练,但史实是基础和重点。

另外区域历史也很重要,比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季独具历史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湖北、湖南等地区。重点注意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问题。

【专题知识整理】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公元230年,吴将军卫温曾率军浮海至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3)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

(4)元朝时,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自此,台湾正式归中央管辖。

(5)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6)清朝康熙帝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7)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8)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得到国际公认。

(9)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198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同160多个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列强侵略台湾

(1)明朝时(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占领38年。台湾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斗争,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2)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都曾侵犯过台湾。1858年的《天津条约》将淡水(今沪尾)、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台湾人民都进行了顽强的阻击。

(3)1884年法国进犯台湾;刘铭传打退法军的进犯

(4)1895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刘永福率黑旗军和丘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割台斗争。

(5)1947年台湾省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反对国民党统治。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台湾的凄惨命运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表现,是落后挨打的真实写照。当今台湾问题的存在,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退居台湾,美国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再度分裂状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面对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

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李登辉和陈水扁公开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使台湾问题更为复杂。

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大陆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同时国防部宣布停止炮轰金门。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

②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③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④20XX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分裂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严正立场。

从地理学科分析

地形:台湾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距350千米,北濒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相距600千米。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面积共约万平方千米。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中央山脉纵贯南北,把全岛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也称东台湾和西台湾。中央山脉隆起较晚,地质构造复杂,岛上多火山、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部地区发生里氏级大地震,这是台湾100年来遇到的最强烈的地震。

气候、物产:台湾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长夏无冬。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火烧寮在1912年的降水量达8408毫米,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台湾森林覆盖率约70%,有森林宝库之称。台湾又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和水果之乡的美名。台湾四周被海洋环抱,鱼、盐资源丰富,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美称。黄金、铜、石油等资源蕴藏较丰富。

台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里山风景秀丽,日月潭潭水清澈。台湾经济特征是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台湾全省20XX多万人口,汉族约占97%

从政治学科分析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从法律意义上讲,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国际法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判定和发展的含有规定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含义。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在同中国建交的同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此外,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不复存在主权问题,在性质上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不是国际问题,任何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张都是违反国际法的。20XX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文中指出:中国政府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对台湾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随着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辅导 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辅导8篇 高考复习辅导(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