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河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洪 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沟通、融合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吴越文化、淮扬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京津文化“六大文化”的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蕴含着积极进取、开放创新、融通和谐等品质内涵。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小学落址于京杭运河畔、南宋古都中。近十年来,学校坚持将运河文化作为全面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以运河元素打造学校的环境文化,以“若水”追求全面助力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和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环境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三位一体”的学校文化系统建设,推进“以运河文化育运河少年”的美好教育实践。

环境育人,是发挥现代校园育人功能的重要价值追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不仅能实现学校识别度与形象感知度的双重提升,更能发挥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营造促进能力发展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和素养提升,以达成教育目的,实现发展目标。杭州市京都小学整合空间、规划全局,积极打造多元呈现运河文化的“若水”文化空间。

(一)打造静态景观,“墙”化运河文化

教育并非诞生于真空中,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学校地处古运河最南端,推门即见运河,通过一楼的“运河长廊”,巧妙地将运河沿岸的自然景观引入校园,与学校生态景观融为一体,并串联起“运河浮雕墙”“上善若水景观石”等主题场景,让师生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到深受运河文化浸润的主题环境和育人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墙面空间,打造墙上的“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一幅幅地图、一个个桥船模型,形象地呈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让每一面墙都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发挥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设计“节”“礼”活动,开展文化共育

学校聚焦运河生态文明和水文化,设计贯穿全学年的“五节”(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陪伴学生六年成长的“四礼”(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形成学校的特色节(会)和仪式教育活动。同时,拓展校园“边界”,与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等构建共育机制,共同研发具有杭州市生活特色的运河研学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协同育人,引领学生在“运河大课堂”中读懂运河精神,明确“运河身份”,传承运河文化。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不仅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伦理“求真向善”的要求。因此,学校德育文化的构建,不仅要满足个体与学校的发展需要,更要有服务于社会的“若水”追求。

(一)依托大运河,淬炼德育文化品牌

2014 年6 月,中国大 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7 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构想首次提出。在此期间,学校就认识到了保护与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自觉。学校以“运河水”为介质,把水的形态、性能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知识能力等的培养连接起来,架起“河之美”与“人之善”之间内在联系的桥梁,提炼了“上善若水,博学笃志”的校训和“以运河精神孕育五好少年”的办学理念。同时,学校依托杭州市2022 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若水德育:基于运河文化的小学育人品牌建设研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了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的、个性化的“若水德育”体系,并逐步将其打造成学校的德育文化品牌。

“若水德育”结合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和德育目标,从人文环境、特色活动、德育课程、家校社协同、主题实践、德育管理6 个方面入手搭建德育框架体系,实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具体目标。由此,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条理明晰、易行有效,通过专家科研引领、校外德育力量辅助等方式,使学生在各项德育活动中得到心智及能力的发展。学校以此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厚德、博识、健体、尚美、敏劳的“五好少年”。

(二)反哺大运河,实现德育资源共享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真正的人才,不仅有才,还要有德,更要有用自己的才德反哺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如海纳百川、水利万物。因此,学校于2016 年牵手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向运河沿岸36个城市的学校发出“传承运河文化,培育运河少年,反哺母亲大运河”的倡议,发起成立全国首个由学校自主建立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实现京杭大运河南北学校教育的“大运合”,最大限度地整合运河沿岸联盟学校丰富而独特的运河文化德育资源。

学校成功举办了三届联盟年会和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校长高峰论坛,组织开展了学生研学、家长学校等多样化的大型共同体活动十余场,如联盟11 校参与的“运河少年手拉手,助力亚运健康走”亲子“走运”研学活动,联盟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的“我的家在运河边”系列德育文化丛书出版及课程研讨活动等,创造性地营造了以运河文化推动协同育人的教育实践场域。

好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借助课程体系的建构,提炼学校的课程文化以及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共同愿景,从而创造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内在约束力的学校文化和传统。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引领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是激发课程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学校文化得以扎根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澄源正本,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纲举才能目张。学校地处古运河最南端,运河文化、水文化是与学校息息相关的文化,也因此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基础。自2015 年起,学校依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多元·融合·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明确了“水之德”(德育课程)、“水之润”(跨学科课程)、“水之色”(拓展性课程)三大研究主线,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制定“若水课程”整体规划,在区域内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先行先试。

(二)滴水穿石,推动国家课程的跨学科统整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大量研究表明,跨学科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科知识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等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核心素养很有助益。在国家课程范围内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验,是要把“规定动作”玩出新花样,难度可想而知,其价值也不言而喻。

国家课程的跨学科统整,第一步是年级备课。各科教师坐在一起开展年级备课,讨论所有学科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有哪些交融点。这些交融点便成为跨学科统整的主题。

第二步,在拟定主题的基础上,引入高校专家团队搭建框架。学校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深度合作,专家根据主题和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校设计跨学科课程框架。比如,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按照“水的形态我认识”“水的韵味我欣赏”“水与生活我体验”“人文运河我的家”4 个板块有机统整起来。

第三步,有了主题和框架,还要让每位教师有可操作的“脚手架”——学校“量身定制”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模板。模板通过“知、行、德”三级课程目标的层层提炼,完成从“学科”到“跨学科”的提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有机贴合各学科。同时,在教学中以“体验、新知、创造、应用”4 个步骤还原学生学习的完整循环,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学”“学了什么”和“学以致用”,真正体现学习的应用价值。

经过五年的实践,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方案获评“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优秀案例”;
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跨学科统整——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顺利出版。

(三)飞珠溅玉,促进校本课程的素养化打造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统整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保障了全体学生的基础学力发展;
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则需要依托校本课程的素养化打造。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以项目化学习、微课、导学单、互动讨论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努力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拓展性课程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涵盖人文、逻辑、身体运动、音乐旋律、视觉空间、体验探究、自然科技七大课程群落、50 余门课程,突出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活动性、综合性和规范性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学校精心打造的运河文化课程“大运河里的船”入选浙江省第九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杭州市第十五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得益于运河文化的“化于心,见于行”,短短几年,学校从一所底子薄、师资弱、口碑平的普通学校一跃成为区域第一批优质学校。学校的影响力沿着千年运河,向省外辐射;
随着江河汇流,漂洋过海,与运河文化一起走向世界。2014 年起,学校与5 个国家的6 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实现多次师生互访;
2020 年起,通过空中课堂、通信通邮等方式继续进行深入交流,传播运河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在这所“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又因运河而新生”的90 年老校里,“运河”成了熏陶一代又一代“京都人”的文化内核,运河文化也成为学校响当当的“金名片”。

猜你喜欢跨学科运河课程体系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6期)2022-05-23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6期)2022-02-28文化,让运河“活”起来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中国运河志》简介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4期)2021-01-18如泰运河谣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

相关热词搜索: 高质量 运河 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