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诀”锤炼传播力

郑安杰

【摘   要】时政新闻报道是地市党报传播主流舆论声音的主要途径,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更好地巩固新闻舆论主阵地,发出舆论最强音,做好时政报道是地市党报必须担起的责任。面对复杂的舆论场,时政报道突出“亲”“情”“活”,从而把权威声音说得出、说得好、说得有人听,也是地市党报必须修炼好的“基本功”。

【关键词】地市党报;
媒体融合;
时政新闻;
传播力

时政新闻报道是媒体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宣传主渠道,是地方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体获得公信力的一个关键途径,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于地市党报来说,时政新闻报道涉及的范围,既有各种领导活动或相关会议报道,也有官方政策信息发布,还包含各政府部门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对民生的关注报道等。

目前,从时政新闻传播成效来看,此类报道曾一度陷入公文化、枯燥化、材料化的尴尬境地,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大众传播方式。部分时政新闻报道由于存在语言偏向说教、内容较为刻板以及缺乏创新等问题,使得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时政新闻报道来说,传统的报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借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创新时政报道,进一步巩固主流媒体地位,是摆在每一个党媒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重传达轻传播。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偏向于形式化、程序化的报道,关注点不是领导讲话,就是各种调研或指示,“一二三四”“指出、强调”……长期存在的程式化的报道形式,对受众很难产生阅读吸引力,再加上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单一,缺乏读者思维,缺少互动意识,报道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传达效果,新闻里存在的大众关注的有价值的内容常被忽略了,而一旦失去了受众的“注意力”,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重传统轻更新。对于地市党报来说,时政新闻报道客观存在着创新难度较大,创新限制较多的问题。地市党报工作人员囿于机制不灵活及作者的惯性思维,对这类新闻报道的创新有一定的顾虑,习惯于采用传统做法,缺少创新思维,不重视融媒时代带来的表达方式的改变,不关心受众的阅读或观看感受,也不在意时政报道最终产生的传播效果,限制了其传播力的提升。

重形式轻内容。如今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推动用户阅读习惯不断变化,从被动获取到主动筛选,舆论场中受众在“做选择”,时政新闻报道也在尝试用新渠道、新形式走近受众,但难免存在“花架子”现象,关注表面化、形式化的内容,缺乏深度挖掘,难以有效体现新闻价值。有些时政新闻报道让受众难以把握重点和关键点,报道的角度单一,空话套话多,受众只能接受一些浅表性的信息,浮于会议或调研本身。时政新闻报道必须要打破固有思维有形式的创新,更要坚持“内容为王”,用高质量的内容“安身立命”;
要对报道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二、突出“亲”“情”“活”,改进时政新闻报道

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时代,地市党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层主阵地,需要不断从内容建设、话语体系等方面推动时政新闻报道的革新。为了让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更畅通,滁州日报社拓展多元化传播途径,将传统媒体的“深厚内力”与新媒体的“丰富招式”融为一体,用“亲”“情”“活”三字“秘诀”锤炼传播力,直面存在的问题点、难题点,亮出自身优势,创新语态、内容、形式,让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软”下去,“暖”起来,實现了时政新闻报道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创新语言表达,突出“亲”

滁州日报社坚持“内容为王”,从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到编辑环节,对新闻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从标题到内容,创新语言表达,语言风格从严肃到平民化、化累赘为简洁、转晦涩为生动,贴近群众需求,通过遣词造句传递新闻细节、深化主题,让时政新闻的语言表达更亲和、更温暖、更接地气。

策划更“精”一点。滁州日报社注重报道流程的改革,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把握宣传的主动权,将策划融入生产流程中,从过去的“采、编、发”扩展为 “策、采、编、发”,加大对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策划力度,在报道主基调上摒弃简单的上传下达,注入整体设计思维,精心策划,从报社顶层设计开始革新话语体系,转变报道文风,提升亲和力,从版面语言到新媒体语言,突出与读者的“近距离”。例如,滁州两会期间,紧扣两会日程,滁州日报提前谋划了视频采访、新媒体创意产品制作等,每天一调度,灵活调整各项策划的执行,创新表达形式,有效实现互动赋能,探索可视化呈现、轻量化传播,契合当下视频化、移动化、碎片化阅读趋势。推出了开闭幕、热议反响、十件实事等短视频,《一图读懂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字”读报告!从6个字读懂滁州2022年成绩亮点》等海报图解作品,以及《2023,滁州这样干》动画作品,这些可视化的表达,直观简洁、形式新颖。

采访更“进”一点。滁州日报社利用媒体融合的契机,用机制倒逼记者改变理念,让记者走进新闻现场、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新时政新闻报道。首先,明确党报定位,站稳党媒姓党立场,权威发声,形成特色风格。其次,切实提升“四力”,深入一线,采撷生动素材。最后,成立融媒体工作室,探索全媒体跨平台合作,为报道内容注入融合特色。为迅速打开局面、凝聚共识,开展了召开一次动员会、献出一个金点子、学会一项新技能、创作一件新产品、进行一轮大培训、举办一场大讨论的“六个一”活动,引导编辑记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技能,为深入一线打下思想基础。同时,选调采编人员积极参与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以及长三角媒体组织的集中调研采访活动,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鼓励记者在报道领导活动的时候,要让作品多一些亲和力,多从侧面反映领导有特点、有感性的地方。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记者跟随市委书记暗访防疫工作,记者充分挖掘其中的“新闻点”,让其在新闻标题呈现:《市委书记暗访防疫工作!现场劝导市民戴口罩》;
在内容方面,注重挖掘细节,“市委书记现场劝导市民戴口罩”,“人情味”凸显,使得这条时政新闻变得亲和可感。又如,防汛抗洪时期,滁州日报社弄潮儿融媒体工作室出品的《拍下了!这群滁州人总爱玩命儿向前冲!》,作品聚焦防汛抗洪一线党员干部行动,融入新媒体的语言表达,细节丰富,语言生动,内涵深刻。

编辑更“近”一点。编辑要在内容选择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精选新颖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服务,通过语言、标题的创新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确保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价值。滁州日报新媒体在报道会议及领导活动等时政新闻时,在标题上多用接地气的语言,内容多以配图、视频等元素呈现,主题更清晰,也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在脱贫攻坚报道中的《“毕业考”在即!市委书记来到这里掰着指头算起账……》,标题的口语化表达等,都是编辑走近读者的生动体现。

(二)创新报道视角,突出“情”

滁州日报社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社会民生,将报道视角放在“公仆”而不是“领导”身份上,取材立足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做法”上,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让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清新、更有人情味。

大题材,小细节。滁州日报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视角,鼓励报道不能“就会说会、就会写会”,要挖掘时政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减少会议报道的程式化,做到报道接地气,有人情味。尤其是要将时政新闻中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体现执政为民的方面体现出来,让其与一般的时政消息区别开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效。报道实践中,体现在以具体事例、微小的细节去展现,达到举旗帜、聚民心的宣传效果。

大主题,小切口。滁州日报在报道的“大主题”中寻求“小切口”,将报道的深度融入报道的技巧中,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饱满的细节、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用见微知著的“小”讲出时政新闻的深度和情感。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周年报道,面对这样重大的时政报道,滁州日报从民生角度、地方角度切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例如,立足新媒体特点策划推出回访式报道,走进小岗村,以总书记的几句“嘱托”为切入点,回访呈现四年后小岗村的大变化。

(三)创新呈现形式,突出“活”

滁州日报摒弃以往长篇累牍的报道形式,通过H5、视频、评论等鲜活的形式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让时政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更深入人心,营造时政新闻传播新生态。

做出“家常味”。滁州日报坚持移动优先,注重创新形式,把时政新闻通过灵活的形式送到寻常百姓家。不仅注重内容本身的传达,还注重发挥形式的“提味”之效,以传播热点为切入点,借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再以内容占领舆论制高点。滁州两会期间,为了呈现两会热点,滁州日报创新形式,曾推出《市委书记、市长邀你进群聊》,用微信群聊互动形式,引导受众点击查看,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做出“特色味”。在宣传报道中,注重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地方实际,融入人物、故事和地方话语体系,结合新媒体形式创新表达,使其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例如在防汛抗洪期间,采访书记、市长一线指挥抗洪抢险,滁州日报新媒体摒弃大段文字表述,创新使用手绘漫画的形式,直观展现抗洪一线人物群像,特色明显,效果显著。

三、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几点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主流舆论的新格局需要新作为,传播好新闻,讲好新故事。滁州日报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在时政新闻报道这样的关键处下功夫,既是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的迫切需求。

体会一:融合思维,进行流程再造。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指出“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而媒体融合正是提高新闻传播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滁州日报社近年来一直把媒体融合作为报社的“一号工程”来抓,建立和完善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业务模式,推动信息内容、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管理服务共享融通。目前滁州日报社已经完成四大中心的重组,打破部门界限,组建“策划中心、采访中心、编辑中心、保障中心”,从顶层设计上围绕媒体融合进行体制机制的变革,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探索成立的融媒体报道指挥中心,统揽策划、采访、编辑、保障四大板块,将所有部室纳入其中,时而化零为整、时而化整为零,融媒先融人、没有旁观者。

体会二:圈际传播,主动更新产品。圈际传播是网络传播中一种新的扩散形式,主要依靠人际圈进行传播,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尤其是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滁州日報把握传播规律,主动更新产品,打造重点平台,开拓短视频、移动直播等平台,做优做大新媒体的“两微一端”“现场云”、抖音号等,突出移动优先、多出精品,推出了视频、云直播、短视频、H5、动漫等融媒体产品,组建了“星辰”“弄潮儿”“世说心话”等融媒体工作室,突出差异化、体现多样性、避免同质化,催化了融合质变,放大了一体效能,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体会三:人才保障,加快能力培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新故事,关键要有人才保障。尤其是能适应新形势的全媒体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全媒体生产、传播技能的人才,还需要能够胜任全媒体流程与平台发展要求的运营、管理等相关能力的专门人才。滁州日报社探索做好人才“存量”和“增量”工作,一是挖掘“存量”人才潜力,通过报社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的方式,进行全媒体人才培养;
二是扩大人才“增量”,今年启动人才招聘计划,不仅招聘采编人才,也招聘计算机人才,为报社补充新鲜力量。同时,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等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不断整合新闻资源、强化内容生产,规范了程序、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体会四:技术赋能,推动纵深发展。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媒体融合离不开技术支撑,5G、大数据、云计算……各种新技术为媒体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滁州日报社紧抓技术风口,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了全媒体采编平台、新媒体大数据平台、全媒体资源系统等,进一步推进媒体转型升级,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三字诀滁州日报社《滁州西涧》(草书)上海城市管理(2022年4期)2022-07-282019年de第一场雪中国地市报人(2019年12期)2019-11-29梦幻老君山中国地市报人(2019年8期)2019-08-21《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滁州学院学报(2018年3期)2018-07-11《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滁州学院学报(2017年6期)2018-01-18念好“三字诀” 党建引领促发展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3期)2017-02-06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阳光(2016年11期)2016-11-03阜宁紧扣“三字诀”确保入额遴选公平公正方圆(2016年19期)2016-11-01看、摇、品选酱油“三字诀”家庭医药(2016年4期)2016-05-04集体“失忆”湖南农业(2016年6期)2016-03-18

相关热词搜索: 锤炼 字诀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