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健全内控体系的措施探究

文/刘金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在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发展的同时,公众医疗健康保障需求日渐增高,对医疗领域报以减费降价、获取良好医疗保障的期望。但是,以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得到改善,社会对此存在一定争议,并对新医改推行持以高度关注。基于该发展形势下,公立医院既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又承担巨大发展压力,需要公立医院勇于承担公益服务职责,维护自身稳健经营发展。随着新医改全面推崇,就我国公立医院发展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如何完全适应当前发展形势、达到民众期望值已然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基于此,公立医院以内控建设为主体,逐步完善内控制度,切实保障医院业务运行,优化医院服务品质。

公立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目的具体有:一是逐步提升公立医院整体经营效率。保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医院公立业务经营特征的高度吻合,旨在提升医院整体经营效率,增强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
二是确定落实公立医院战略发展目标。内部控制需以既定战略目标为核心点逐步展开,旨在促进公立医院发展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三是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指向于规范公立医院内部各项行为,协助公立医院落实长效战略的同时,充分考虑公立医院短期利益的现实需求,严格管控内部经营成本,优化医院服务品质,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医院各类业务活动稳定运行,在实现公立医院短期效益目标的前提下,协助公立医院实现长效战略目标。

(一)内控体系不完善

基于公立医院特有的业务属性与经营特点下,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也强调其独特性,故而务必结合公立医院行业业务活动运行的现状,设定明确内控目标,全维度着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作业,促使内控机制不断完善优化,得以实施理想化成效。但是,实践过程中,部分公立医院所设内控目标模糊,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在内控实施阶段暴露诸多问题。比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逻辑与现实脱节,流于表面化,照搬模仿其他医院的制度内容,制度执行目的在于应付上级各项检查任务。同时,制度建设更新滞后,内控弊端缺陷显露,完善工作未能兼顾实际环境,导致制度执行的问题较多[1]。另外,公立医院关键业务的内控重点不明确,导致内部控制实施尚未做到有章可循。

(二)财务预算不到位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预算管理模式应用范围不全面,个别项目存在超额收费、重复收费的行为,个别科室材料支出消耗过高,患者的住院费用过度增加,对应的医疗支出费用也居高不下,导致医院整体经营水平大大降低。究其根本,在公立医院财务预算层面暴露诸多问题,主要包含预算体系完善、预算管控力度薄弱、预算管理效果不理想。比如虽然制定了收入项目价格标准,但项目选择全权交由医护人员,事前预算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审核程序,面对独特、专业的收费与治疗项目,就诊患者缺乏充分了解,加之医院未向患者详细阐述收费项目、收费金额与预算内容,容易引起争议点。同时,科室的项目消耗量与必要性,或是否列入预算,都尚未清楚,依照实领实销准则进行报账,引发资源过度损耗,业务支出持续增高,对医院提升双重效益造成负面影响[2]。

(三)内控执行环境过于宽松

即使当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实施相对规范化,也取得显著效果,但内控执行尚存进步空间。在内部控制执行环节,执行乏力问题无从避免,实践执行过程缺乏严格标准及要求,基础环境呈宽松状,容易引发内控环节漏洞,管理执行力弱化,不利于公立医院提升内部控制绩效。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职责划分不明确,支出管理内控不严谨,比如医院水电费用支出比重过大,公共范围资源浪费严重,主管与负责人员统筹规划不到位。再如公共区域日常物料消耗度未有定值,以领代支,未详尽记载使用记录,专项物料领用情况登记不完善,缺少使用说明等。

(四)内控监督机制有待优化

内部控制监督既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又是高效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保障。但是,就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而言,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影响监督职能效用发挥,暴露诸多监督体系问题。具体如下:一是医院业务监督模式缺乏全面性,医院业务收费评价工作缺乏综合性;
二是财务支出审查程序不规范、不严谨,未能依据各科室及业务内容组织开展核算工作,导致无法保证评估支出活动的合理性。同时,公立医院内部物品采购与资产使用环节的监督工作有效性待提升,监督模式流于形式化,尚未深入至内部核心流程,无形中增加医院经营风险系数[3]。

(一)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提升全员综合素养

首先以管理者角度来看,自身素养提升主要包含以下三点:一是针对医院在职管理人员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建议采取在职人员培训形式,对管理者组织培训活动,指引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理念的同时,鼓动管理者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增强管理者责任感,同步落实医院内部主任责任机制与相应科室医疗管理制度,以此维持内部权限职责的均衡性;
三是开展骨干考核工作。根据内部管理职位制定针对性考核计划,设定清晰考核目标,丰富考核内容,即在绩效考核基础上,将职工思想逻辑、管理能力及工作态度要素全部纳入考核范围。

其次以基础职工角度来看,自身素养提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公立医院一人就职周期过长现象,建议医院实行定期轮岗机制,逐步提升员工资深素养,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改良医院工作氛围;
二是强调内部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借鉴优秀资源管理经验,设置符合内部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健全用人制度,充分明确职工职责,实行专人专职机制,统筹按照具体岗位,保证人才选拔形式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依据人才特征安排妥当职位,合理降低医院用人成本[4]。

2.优化合理分配权限

相较于其他单位机构,公立医院作为政府主要投资、党委会最高决策架构的单位,规定内部重大事项必须经由最高决策机构共同决策。依据医院内部各项权限就管理者工作义务、工作权力及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通常由上级部门安排书记与院长职位,书记负责主持院内党委工作,院长负责主持院内日常经营。另外,下设纪委与审计部门,针对院内骨干团队进行实时监管,有效规避院内舞弊徇私行为。通过明确配置院内大量权限,调动纪检监察作用,进一步优化权力分配,协助医院分解职权,推动医院得以良好发展。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构建所涉内控技术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公立医院应当在事中阶段依据事项情况做出妥善调整,在事后阶段整合复盘所存漏洞,真正掌握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安排风险管控小组工作人员依据本部责任进行反馈,及时修订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以防出现重复错误。同时,公立医院采取购买保险、租赁及出售等手段进行风险分摊,将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别进行转嫁,保证风险发生均能得到妥善处理。以此防止医院因严重医疗事故与舞弊行为影响阻碍资金流运转,促使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有序执行[5]。

其次,编制风险评估报告。通过梳理分析公立医院内外风险,整理经营阶段存在的重大风险展开评估,主要依据内外风险发生频次与影响度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将风险发生频次与风险发生影响度分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且针对事故发生影响度排名逐一完善院内应急预案与筹备作业。同时经过风险量化评估确定风险指标,依据风险发生频次界定标准与应急预案,全方位考虑可能产生的损失,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

1.完善预算管理流程

首先,预算编制前确认审批机制建设情况,明确相关职位权责,遵循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原则;
预算编制过程中规范运行流程,细化业务内容,精准处置每笔数据,针对专业预算编制活动组建调研小组;
在预算完成后将其上报至财务部门,由政府部门骨干开展审核盘查,随后下发预算分解任务。

其次,预算执行过程遵循批复标准进行,完成程序审核,严加监管内部关键环节。规定执行环节依据各部门经费范围进行,不可超预算,以此督促各部门节约支出,避免舞弊腐败;
执行审批安排专人负责,加强现金业务管控;
预算执行后定期反馈信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完善性,判断预算管理有效性,适当奖惩职工,就预算活动作出合理评估,积累后续工作经验,出具报告书。

最后,结合公立医院实际情况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设定预算目标,逐步分解院内预算指标,安排各机构拟定预算草案以便后续调整预算。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预算平衡会议审查预算数值,编制年度预算报送领导审计。

2.优化资产管理

第一,采购流程再造步骤为:预算编制流程,安排专人组建预算编制小组,采购优质且价格适宜的固定资产,达成财务与采购合作。规定采购活动交由分院领导,经过审批后方可执行。采购申请遵照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数量精准性、价格公正性,突出成本优势;
采购专家库流程,在医院采购小组建设基础上,针对院内重大事项,若内部人员管控能力无法满足工作要求,需引进专业人员评估,保证价格适宜度与物料品质;
供应商选择流程,对院内高标准器械严加审核,杜绝与高瑕疵供应商合作,保证采购品质。财务人员根据采购凭证导入信息,逐层把控,保证审核流程严谨性[6]。

第二,管理流程再造步骤为:设备维护流程,针对故障器械成立支持热线,以便第一时间联系技术人员进行维修,院内组建器械检修小组,定期检修重要器械设备。同时财务人员完成账务处理,由专业人员追求故障原因,交由保险公司赔付,并保证各科室必须至少一台器械可正常运转。设施盘点流程,财务人员期末进行资产盘点,对比盘点结果与会计账务,详细记载盘盈盘亏表,编制清查报告;
设施盘点流程,期末阶段安排财务人员清查盘点院内资产,对比资产盘点结果与账务,详细记载盘盈盘亏情况,制造清查报告。同时,每年度内控小组人员记载资产管控情况,探索合理控制方法,促使院内固定资产得以妥善处理。定期核查院内大型医疗设施,判断该资产是否为闲置资产,将闲置的贬值资产进行变现。其中使用频率偏低设施可选择共享化,将到达使用年限的资产进行统一处理,并总结贵重资产使用情况,避免投资不当造成的浪费或闲置;
物资管理体系流程,做好存货管理,防止货物积压造成的风险与损失。特别是针对储存要求高、容易变质的药材,需要财务人员定期盘点,并要求医院为资产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医院后勤部门做好物资分配与采购作业,定期完善核对账务,避免积压过多造成严重损失。

3.优化支出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支出以公用、药品、人员、折旧摊销为主要支出类型,在支出报销过程需选择适宜的预算项目,保证该支出纳入年初预算中。同时划分支出种类,具体化为固定支出、变动支出与可控支出实行相对应管理活动。针对支出属性制定针对性管控方式,如针对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超预算可选择直接审批;
针对可控支出,超预算可选择办理预算调整手续。

基于预算管理进行支出管控。提交支出申请环节,由经办人牵头在审批系统选择适宜预算项目,并保证项目额度充足性,逐层签字审核后妥善完成付款手续,会计编制会计凭证,方能支付款项。差异化流程中,由会计人员严格审视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与合规性,以此实现“账实相符”目标。同时,统筹规划院内职位,在会计准则基础上明确岗位分离标准,界定各岗位人员职责。进一步完善审核制度,在复核财务内部职位的同时,安排稽查职位负责账务终审。

(四)改进内部监督和问责机制

1.加强内部监督

为促使医院赋予监督高度重视,可采取以下策略:院内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实时监督、定期评估院长工作,双方相辅相成,共同推进院内监督系统的运行发展,为医院各项活动监督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加强审计部门人员培训,逐步提升审计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引进审计人员组建专业化审计队伍;
于院内各部门设置监督系统,将监督作业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各自负责监督项目,定期做好检查工作,为公立医院资产安全与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2.优化问责机制

一般情况下,整套完善且成熟的问责机制务必包含透明的问责信息、一致的问责规范、确认的问责主体、客观的问责原因、规范的问责流程,上述内容需在公立医院问责体系建设环节合规进行。同时围绕管控职权滥用、促使职能机构公正、设定透明目标及提升职能组织效率三项核心内容推行问责制度,从而改善院内舞弊行为,使院内工作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项长久性、系统性工程,通过不断建设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部控制实施效率,这对于推动国内公立医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公立医院深入分析掌握内部管理现况,与时俱进,结合现行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加以完善优化,保证内部控制正常实施,为实现公立医院长久健康发展目标提供基础保障,逐步提升公立医院整体经营效率,切实实现公立医院转型升级目标。

猜你喜欢公立医院流程医院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公立医院的管与放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本刊审稿流程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年4期)2016-08-22析OGSA-DAI工作流程办公自动化(2016年18期)2016-08-20萌萌兔医院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5期)2016-05-14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健全 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