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围绕创设民主课堂、鼓励质疑、对比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开展实践活动六个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3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意识的启蒙期。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播,以强调结论性的东西为主,培养的是存储、积累信息的能力和集中思维导引下的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限制着创新思维的发展,难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實践性的课程,也是各学科的基础,它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课程里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包含着大量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结合笔者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何为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中进一步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那么何为创新思维呢?

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设计,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其核心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强,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积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语文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学理念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在教学中讲个不停,生怕学生学不会,也生怕说得不够多,学生不能全学会,因此经常是“满堂灌”,即没有学生的发言之地,即使有,也经常因为和“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得不到肯定。长此以往,本来思维活跃、乐于交流的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噤若寒蝉,如此会有多少“创造之苗”被扼杀在摇篮中,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允许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他们展现出来的创造力表示赞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下,才能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更多也更为深刻的问题,如此才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提出问题,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拥有创造潜力的前提。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学生不敢“伸开手脚”,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屈服于练习后面的“标准答案”,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而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有理有据地阐释自己的理由,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如教授《峨日朵雪峰之侧》时,文中写道:“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雪峰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对此,我们就可以提问:这里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学生抓住“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就可以得出描绘的是落日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惊异于这个落日的景象,而不是日出的景象?同理,作者为什么写到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什么不是一只蝴蝶或者一只不知名的小鸟?这只蜘蛛是一只普通的蜘蛛吗?我们从其身上可以看到谁的影子?通过连续的发问和质疑把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逐步解疑,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3.对比阅读,提升创新思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经常采用比较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阅读需要将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有机结合,它要求学习者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之间的特征。进行比较阅读时还要选择好对象,确定好比较点,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异同,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新的见解。

比如在教授闻一多的《红烛》时,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李商隐的《无题》拿来对比,两首诗都有关于蜡烛这一意象的描写,但关于这个意象的结构却同中有异,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蜡炬”与“红烛”的异同,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并进一步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以得出结论,具体见下表:

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发展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式

求异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是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包括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两个方面。

逆向思维的核心是标新立异,人们总是习惯地认识事物的这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面,人们用逆向思维破除思维定式,反其意而思之,就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

在探究《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时,很多同学都会说到是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我,还有鲁镇上那些嘲笑祥林嫂的人,但是忽视了祥林嫂自身,于是我在此处设疑:同学们前面说的都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他们对于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祥林嫂的死能不能都归因于外人?她自身要不要负责呢?请结合文本举出例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祥林嫂这个可怜可悲的人,也是自己走向死亡的推手之一,她的从一而终、封建迷信等思想都说明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可以说鲁镇上的所有人,包括祥林嫂自己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祥林嫂的死亡,而这背后是封建礼教中夫权、族权对人的摧残。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指向了多种可能的答案,它从各个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的提出者吉尔福特说过:“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维的方向呈辐射状向外发散。比如在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时,要引领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要从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揭示人物性格,避免极端,即好人好到极点,而坏人坏到极致。比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认出鲁侍萍之前他含情脉脉,一个十足的痴情公子,但是在认出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梅侍萍后,他冷酷无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前后的态度截然相反,那么周朴园到底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感情?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此才能真正还原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分析这个“圆形人物”,我们也感受到了文学的真实性和人文性。

5.培养想象能力,给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文学作品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否则创新思维就失去了腾飞的翅膀。

散文中的一个个画面就像珍珠一样可以串联起来。在教授《荷塘夜色》《故都的秋》这类散文时,我会引导学生围绕作者的文字展开想象,理解朱自清先生笔下月色朦胧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像牛乳洗过一样的月色;
体会郁达夫先生笔下庭院清秋的宁静深沉,感悟秋雨过后的清凉,进而领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創作手法。

诗歌不同于散文,它的语言高度凝练,作者在这短小的诗歌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对于一些很有意境的诗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边朗读边讨论,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的意境,准确地加以解读。在学习《登高》时,学生要理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要感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的意象,并在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的悲秋和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才能体会诗歌的彼时、彼景、彼情。

6.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创新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的综合类、实践类课程。新《课标》指出“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校内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文朗诵会、读书交流分享会、诗词研讨会、话剧表演、辩论会、硬笔书法比赛、班级手抄报、撰写班级日记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因地制宜地创设一系列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笔者基于国家交通强国的精神关注了厦门交通枢纽的建设,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访调查了厦门海陆空的三大交通枢纽,厘清了其中蕴含的科技、文化元素,走访了建筑设计人员,对市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并撰写论文报告《“大鹏”展翅,鹭岛扬“帆”——厦门三大交通枢纽》。通过半年多的调查实践,学生了解了厦门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学到了科学技术,培养了自身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他们就三大交通枢纽在文化和科技元素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五个纬度的优化意见,尤其是创新性地提出在典型枢纽周边的建筑应配合主建筑进行建设,由此形成浑然一体的特色建筑群。本次活动获得了福建省科创大赛社会实践组二等奖。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条条道路通罗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肯定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些“环境和土壤”,把创新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心田,只有如此才能收获一个创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林梅《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6期。

[2] 马元元《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海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3] 高晓峰《新时代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课程教育与研究》2019年第43期。

(李艺敏,1984年生,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祥林嫂思维能力思维深挖文本课外语文·上(2023年1期)2023-05-30——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课外语文(2023年1期)2023-02-06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名家名作(2022年18期)2022-12-16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6期)2022-08-17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4期)2022-07-16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2期)2022-06-01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1期)2022-04-26培养思维能力意林(儿童绘本)(2020年2期)2021-01-07培养思维能力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10期)2019-12-23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9期)2014-02-28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探究 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