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育【五篇】

1、年暑期,举办了两期“生命如花绽放”心智成长主题夏令营即中小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供辅导学员35人。夏令营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等为形式,融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心理教育【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心理教育【五篇】

中小学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一、工作总结

1、年暑期,举办了两期“生命如花绽放”心智成长主题夏令营即中小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供辅导学员35人。夏令营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等为形式,融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学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独有价值。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尤其是互动中的体验和同伴分享给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学员们通过活动加深了自我认知,树立了生命信念,提高了自信,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2、月10日,参加了城区妇联主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开展了现场咨询、版面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传单免费发放等活动,帮助市民更科学地认识心理咨询的同时,也扩大中心的知名度。

3、月28日,应基教科要求,为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了题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兼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培训。明确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有关要求,介绍了台湾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一般理念和操作技巧,为学校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了及时而有益的帮助。

4、月15日至30日,随基教科对全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进

行了一次排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情况,并对检查工作做了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的个人资料收集工作。

6、从月9日开始,为满足学校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教育水

平之需要,主动义务送讲座下校。先后为城区职高、小学等六所学校送去七场教师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7、自觉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提升业务能力。暑期先后赴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生命教育研讨会和首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将学到的理念与技术及时应用到学生团体辅导和教师及家长的各类培训中。

8、继续完善了咨询部档案并做对外宣传报道。

二、工作反思

1、有时候想问题理想化,脱离实际,原因在于一方面急切想为城区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点什么,但又不了解各校实际状况。为此,以后还需要更主动深入学校,这样才能确切了解他们的需要,也才能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为做好辅导积累第一手资料。

2、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还需要结合城区实际做进一步的探索,做出特色同时追求实效。

3、在扩大心理与教育咨询部的知名度方面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被更多人知晓,才能为更多人服务。

三、工作计划

(一)完成咨询部本职工作,扩大咨询部社会影响。

1、立足活动中心,发挥公益资源优势,做好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推广

亲职教育公益讲堂,坚持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服务。

2、继续搞好学生心智成长主题冬夏令营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辅导。

3、做好课题研究。申请省级十二五科研课题,并发展有积极性和有能力的学校和老师加入,尝试走出一条边学边研,以研促教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4、完善资料归档留存,为明年文明城市验收检查打基础。

5、完成咨询部室软硬件建设。

6、做好咨询部对外报道工作。

7、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沙龙运作机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模式。

1、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建设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组织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持续开展培训和学习,让我们的心理老师有一个团队支持系统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争取在五年之内,帮助我区心理老师有理念、会技术、能研究,在所在学校生动、活泼、有效、多渠道、多形式、独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以心理教师为主体,通过集体教研、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尝试以绘本为载体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班级教学实验,探索形成我区学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适合我区学校应用的《生活素质教育》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

3、主动对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和帮助。选择有兴趣、有潜力的重点学校重点辅导。

中小学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各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的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于学习和智力发展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互影响。

目前,各个小学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3%,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8%,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为此,在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60米往返接力赛中,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四)适度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三、结语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小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2] 叶一舵.学生心理健康机理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4,(5)

[3] 叶诚,樊天虎.论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少年体育训练,2004,(3).

[4] 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中小学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 中小学教育 教学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重要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在各个年龄时期的心理特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层次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一书,可以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并在研究领域各学派呈现相争的局面;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明确。发展心理学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社会各个科学领域和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二、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犯罪年龄越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和期望,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促进我国新一代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和心理健康。在教育改革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体制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的一些私立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在幼儿园大力实施小学化的教育,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差异性,所实施的教育缺乏个体性和差异性,使得幼儿过早地接受一些小学化的应试教育。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喜好和个性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2.发展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只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生对于一些善恶还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一些选择上的偏差。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等方面,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留守儿童等,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抚慰,以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的改革,总会伴随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抵抗情绪和偏激情绪的产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纠正应试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德育教育的领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次,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新课程改革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树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在中小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国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中小学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心理健康 抗挫能力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002年,教育部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强调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中分别有40%~50%、20%~3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困惑与耐挫折能力差等几个方面。

对于小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积极而有效的预防与纠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良好心态。

一、营造轻松氛围,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

对学习的焦虑心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负担重、竞争压力大而导致,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使教学缺少民主和谐的沟通与内容形式的创新。有了学习焦虑,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紧张,上课容易分神,学习兴趣随之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情绪,让他们不带任何心理包袱放松心情地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图片、游戏、幻灯片、教卡、字母操、英语儿歌和童谣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满足,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热情,形成愿学、乐学的心理状态,逐渐克服学习焦虑。

二、创设交往情境,使学生享受交往快乐

学会交往与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和幸福,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学英语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交往的情境,是学生学会交往、形成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戏剧话剧表演、对话表演、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游戏活动等交际场景,引导学生在这些交往情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克服交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进而去主动地关爱别人、照顾他人;
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诚地赞美别人的长处,并乐于向他人学习;
学会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养成健康的交往心态;
学会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形成较强的合作意识;
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交往与合作的乐趣。通过这样的交往实践,孩子们的交往的能力和品质会逐渐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适应能力也会增强,有力地预防和排除了交际心理障碍的产生。

三、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这将使人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竟争就有失败,失败面前就会产生挫折感。社会现实要求当代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心理耐挫力,在遭受磨难、挫折和打击的情况下,不悲观、不动摇、不轻易言退,勇于承受压力和挫折,处变不惊,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小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普遍不高,这与他们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有关。现在家长对孩子又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为孩子创设了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以至使孩子缺乏生活锤炼,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心理耐挫力,教师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每节课设计―些趣味英语抢答赛、单词认读拼写比赛、小组对抗赛等,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障碍,让他们尝试一些小挫折,增强学生承受失败并正确对待失败的心理能力。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会懂得失败是正常的,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失败也只是某个环节上的失利,它是暂时的,失败之后只要不灰心,认真寻找原因,准备积蓄力量,抓住有利时机,靠自身的力量和决心去勇敢克服战胜它,下次的比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挫折、正视挫折、适应挫折、总结挫折并战胜挫折,不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困难面前以及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孩子们的耐挫意识,形成胸怀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在小学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个人完美的性格,它的实施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一劳永逸。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

中小学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一、在技法训练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课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技法的学习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掌握,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技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养成了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技法的掌握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毅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技法指导中各要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程度,从而探索出在技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培养学生良好的作画习惯、学生越小,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美术技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美术学习习惯逐步进行培养,效果是非常好的。

(2)规范学习行为、对于美术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做到画面完整、构图合理。在学习心理上要注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美术学习意志的培养。

(3)元认知的培养、使学生认识自己的美术认知特点。如自己的美术基础、自己的作画风格、是龟型还是兔型。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技法学习计划。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格辅导

人格辅导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学校及其环境是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范畴)人格发展与人格与长。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适应、铸造人格。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人格与其它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格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到发展。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的人格辅导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格辅导的途径与模式。

(1)美术学习情绪辅导、让学生认识并能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情绪感受。

(2)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有效平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困难时,能冷静、理智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学会以有效、积极、健康的方式予以矫正。

三、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活动课是美术课程自选模块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课程内容。其多样性和弹性给了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广阔的开拓空间。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学校的设备条件、学生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美术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课,让学生在美术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美术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美术活动课中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实为重中之中。

(1)通过美术游戏、美术作品展演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人际吸引力的个性品质。

(2)在美术活动课中渗透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技能、技巧。学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技巧,恰当地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以增进其人际关系。

四、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积极的态度。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的一员客观存在的,集体的风气如何,这个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创设良好的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基础,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的评价,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着重研究评价体系中教师积极的期望和理想的集体氛围,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

总之,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才又必须以健康心理素质为基础。小学美术教学应大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开展心理素质渗透教育,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 心理 教育 中小学心理教育【五篇】 中小学心理教育(精选5篇) 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