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和重庆两地农村儿童多部位蛲虫感染情况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宁夏和重庆两地农村儿童蛲虫多部位感染情况,为降低和控制蛲虫感染率,制定实用可操作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透明胶纸法采集受检者肛门标本;棉拭子法分别采集鼻孔、耳孔标本;指甲刀法采集指甲标本。饱扣盐水浮聚法制片,光学显微镜下镜检。结果 在1000名12岁以下受检儿童中,两地儿童蛲虫按部位总感染率依次为肛门22.00%、耳孔3.40%、鼻孔1.80%、指甲9.20%,重庆依次为肛门12.60%、耳孔2.20%、鼻孔0.40%、指甲3.80%;宁夏依次为肛门9.40%、耳孔1.20%、鼻孔1.40%、指甲5.40%。蛲虫总感染率:宁夏>重庆;民族儿童感染率:回族>土家族>汉族;肛门、鼻孔感染率:女>男;耳孔、指甲感染率:男>女。不同年龄组中,6~12岁为感染高峰。结论 蛲虫感染率的高低与儿童所处环境的卫生状况,儿童卫生习惯及家长卫生观念、职业等密切相关。建议学校、家长提高防病意识,加强卫生宣教,扩大枸橼酸哌嗪治疗范围,切实控制蛲虫感染,保护儿童心身健康。

关键词:蛲虫感染率;12岁以下儿童;多部位;宁夏与重庆

蛲虫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小型线虫,感染后引起蛲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常见的儿童寄生虫病之一,国内各地感染较为普遍,尤以集体机构生活的儿童感染率为高,我国5~9岁儿童感染率为29. 799%[1]。蛲虫也可引起女性生殖道、尿道及盆腔等异位感染, 但鼻腔部异位感染少见[2]。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夜间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排卵时引起会阴部瘙痒导致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及遗尿等[3]。为了解儿童多部位感染情况,笔者对宁夏永宁县(以下简称宁夏)和重庆石柱县(以下简称重庆)两地某农村儿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0名宁夏、重庆两地农村12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宁夏500名,男童255名,女童245名,汉族237名,回族263名;重庆500名,男童240名,女童260名,汉族300名,土家族200名。

1.2方法 采用透明胶纸法,培训受检儿童母亲,于晚上睡前将透明胶纸粘贴于受检者肛周,第2d清晨排便前取下贴于载玻片;用棉试子法蘸取生理盐水,分别在受检者鼻孔、耳孔采集标本;指甲剪刀剪下指甲标本。用饱和食盐水浮聚法制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查虫卵,检获虫卵者为阳性(以上均用3片法取平均值)。问卷调查蛲虫感染相关因素,由受检者口头回答(部分项目询问家长)。数据录入分析用Excel2003。

2结果

2.1蛲虫感染率 见表1。在1000名12岁以下受检儿童中,两地儿童蛲虫按部位总感染率依次为肛门22.00%、耳孔3.40%、鼻孔1.80%、指甲9.20%,重庆依次为肛门12.60%、耳孔2.20%、鼻孔0.40%、指甲3.80%;宁夏依次为肛门9.40%、耳孔1.20%、鼻孔1.40%、指甲5.40%。蛲虫总感染率:宁夏19.00%,重庆17.14%,宁夏>重庆。

2.2名族感染率 见表2。民族儿童感染率:宁夏汉族7.17%,回族29.54%;重庆汉族5.67%,土家族24.67%。回族>土家族>汉族。

2.3性别感染率 见表3。肛门、鼻孔感染率:女>男;耳孔、指甲感染率:男>女。

2.4年龄段感染率分析 见表4。不同年龄组中,6~12岁为感染高峰。

2.5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见表5。蛲虫感染率的高低与儿童所处环境的卫生状况,儿童卫生习惯及家长卫生观念、职业等密切相关。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肛门蛲虫感染率宁夏儿童为12.60%,重庆儿童为9.40%,宁夏高于重庆儿童感染率,两地总感染率为22.00%,低于洛阳市农村小学生蛲虫感染率29.05% [4],也低于全国人群平均感染率26.363%[5],表明宁夏重庆两地儿童蛲虫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还是居高临下。指甲、鼻腔多部位异位感染已有报道[2~6],但耳孔异位感染未见报道。蛲虫是寄生于直肠的常见寄生虫,本次调查不管是男童还是女童、不论是汉族还是回族、土家族儿童指甲、耳孔、鼻腔都检出了蛲虫,说明蛲虫经"外界-肛门-手指甲-鼻腔-耳孔"多传播途经的存在。

蛲虫生活史简单,寄生于人体的肠道,雌雄虫交配后,雌虫多寄生于小肠下段、盲肠、结肠和直肠,头部钻入肠壁粘膜吸取营养,6h后完成一代生活史,产卵时脱离肠壁在肠腔内自由移行,当小孩睡眠时,雌虫爬至肛门及会阴部产卵,也可侵入阴道、输尿管、盆腔及前尿道等处引起异位感染。蛲虫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指示奇痒,小孩手指挠痒搔抓肛门周围,再挖鼻捥饵,虫卵或虫体随之转移到鼻腔、耳孔引起感染。

本次调查宁夏有32名男童、女童有上述"搔抓"、"吮手"习惯。穿开裆裤时间集中在6岁,在5例患儿手指及指甲缝中查见蛲虫卵。虫卵于37℃体温中6h 即可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虫卵,而鼻腔温度及湿度适宜,虫卵孵化的虫体头部刺入鼻腔粘膜,引起局部炎症和粘膜溃疡,或虫体移行刺激鼻前庭皮肤引起瘙痒。患儿搔抓致鼻粘膜破损、出血,特殊生理结构和功能,并不适宜蛲虫寄生,该病的发生多属偶然,呈一过性,常因虫体死亡或随喷嚏排出而自愈。因无特殊临床表现常易漏诊和误诊。本病还与某些鼻腔病变,如鼻前庭炎、鼻腔溃疡等以及蛲虫的重复感染有关,甚至可能进一步引起肺部的异位蛲虫感染[4]。在蛲虫病高发人群中应警惕本病发生的可能性,详细询问病史,根据本病的传播与发病特点,建议用枸橼酸哌嗪治疗,50~60mg/kg/d,分早晚2次口服,总量不超过2g/d, 连服7~10d,以后服药2d/w,每天剂量同上,共服4w为1疗程[7]。同时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患儿勤剪指甲, 勤洗手。做到治疗和预防相结合,切断传播途径,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发病。

参考文献:

[1]许隆祺,余森海,徐淑惠主编.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5.

[2]杨秀英,邱洪流.鼻腔部异位蛲虫感染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20(1):58.

[3]邱洪流,于俊萍,李长玉,表现为遗尿的蛲虫病28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18:128.

[4]王新彩,刘润芳.洛阳市城乡小学生蛲虫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3):187.

[5]余森海,许隆祺,蒋则孝,等.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的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4):241-246.

[6]刘杰,赵庆瑞,樊忠.小儿鼻蛲虫病14例报告[J].J Clin Otorhinolaryngol(China),1998,12(1):34.

[7]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 上册) [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53~ 1055.

编辑/王海静

相关热词搜索: 蛲虫 宁夏 重庆 两地 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