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摘    要] 党内教育是增强党的理论武装,构建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方式。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发掘教学人才、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式以强化党内学习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水平,巩固了党的队伍,且初步构建起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基础,为新时代推进党内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参照。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党内教育;党性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政治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1-0016-12

重视党内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党内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消除党内不良风气的基本方式,更是增强组织凝聚力、改进党的工作方法及提升党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 62活动,以期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水平,坚定党性修养。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身份的转变,党员及党组织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党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党内教育活动来寻求解决之道,因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2] 8,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3] 190,组织路线的关键又在于培养“解放思想,打破框框”的人才。为提升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强化党内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不二选择。本文试图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教育活动的实际运转过程,总结党内教育在措施、内容、成效等方面的经验,为新时代党的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提供有益借鉴。

一、开展党内教育活动的缘起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面临内外严峻的局势中诞生了,刚刚全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肩负着恢复、发展、稳定国家政权的重大政治任务,而且面临着抵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侵扰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蓄意破坏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强化党的教育工作,提升党的领导力,增强党的凝聚力以应对这些威胁。具体来看,当时党和人民主要面临着如下考验:

(一)无产阶级理想信念时有动摇

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党在革命斗争历程中的动力源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党员理想信念的培养,但是由于“胜利来得太快太大,新党员新干部太多太杂,新任务太多太紧,某些政策方面的前进太快太远,来不及准备,来不及学习”[4] 1,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人数的猛增——据统计,1949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内,新党员即增加了140多万人,党中央“还没有来得及给以有计划的教育训练”[5] 249——故而党内教育活动有所懈怠,党员的理想信念时有动摇。许多“搭便车”及企图分享革命胜利果实而混入党组织的投机分子,更是加剧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蔓延。与此同时,新政权建立以后,随着由乡村到都市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党内外条件的改善,部分党员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思想逐渐松懈下来,享乐主义、“功臣”思想悄然产生。一些党员在工作中更是“把自己所领导的地区和部门看作个人的资本和独立王国”[6] 119,这些状况引起群众极大的不满。党员理想信念的不坚定,不仅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更是阻碍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的推进效率。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党内教育工作置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普遍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二)党政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低

恢复和发展生产,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心,刚刚全面接管城市的党和政府面临着快速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由于党一直在农村开展局部生产和建设活动,缺乏全面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经验,故而不少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尽管进入城市后,中国共产党想尽一切办法稳定市场,发展生产,但是“到1950年1月19日止,全国物价平均上涨30%。1950年2月,各大城市25种主要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12月上涨103%,3月比12月上涨126%”[7] 78。在文化素质方面,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亦不容乐观。从当时党员队伍的状况来看,文盲和半文盲的党员占了绝大多数。根据相关统计,到1949年底,全国448.8万党员中,309.6万人为文盲,文盲比例高达69%之多[5] 243。另据当时在宣传部门工作的夏衍同志回忆,既便是全国范围内文化水平较高的上海,其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也着实让人担忧。据他回忆,1952年单位组织知识测验,部分宣传干部对于“‘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样的问题,答对的也寥寥无几,在常识问题上闹笑话的就不必讲了”[8] 454。为迅速解决能力低下、知识欠缺的问题,也为让领导干部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升其科学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中共中央决心加强党内教育活动。

二、党内教育的主要举措和施教内容

(一)恢复建立和初步完善党校教育体系

专门化的教学机构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党校是完成针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学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党校经历了创建、停办、恢复、再组建的艰辛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提升全党的理论水平,保证党内学习不因由农村到城市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由革命斗争到国家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转移而松懈,中国共产党努力提升全体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深化党员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初步构建了高、中、初三级党校体系,推动了党校教育的专业化、体系化、正规化发展。高级党校源于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于1948年在河北平山县复办,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成为培养地委正副书记、专员和相当于这一层次及以上高级干部的重要机构。中级党校由中央党政直屬机关及原华北地区共同筹建,地委委员、县委正副书记、县长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领导干部是其主要学员。初级党校负责轮训县委委员、区委正副书记、区长及相当于这一级别及以上的党政干部。1954年8月党中央在全国党校工作汇报会上强调要促使高、中、初三级党校组成党校教育培训网,并初步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党校教育体系,为执政条件下迅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提供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干部培训学校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56年,全国省市以上各类干部培训学校已经达到347所[9] 79,这些学校与党校一起,奠定了新中国党内教育工作的初级基础,为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党内 新中国成立 初期 启示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