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及开发模式

摘要:文章在回顾前人对文学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旅游附加值的概念,进而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方式,将其分为景物叙述法、情节驱动法、人物促成法、载体依托法以及融合派生法;根据资源的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对比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从属跟进模式、互重并行模式、主题聚合模式以及文化提升模式。

关键词:文学旅游资源; 文学旅游附加值;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1-0082-03

一、 引言

关于文学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将其置于遗产旅游的范畴内讨论,采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作业、问卷调查与对象访谈等手段,对文学旅游者、文学旅游真实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3]国外学者在文学旅游研究过程中,侧重于对文学旅游地的整体探讨,而对于文学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开发,除描述其吸引旅游者的几个因素之外,并没有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论述,只是笼统地将其归纳为与文学作品及与文学作者相关的旅游吸引物,[1]至于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也都是从遗产旅游的角度出发,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模式。国外学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已被国内相关学者关注到。肖洪根[4](1998)在回顾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之后,从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产生、消费与促销三个角度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王军华[5](2005)从宏观的层面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杨秀玲,王军华[6](2005)对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具体措施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开发文学艺术旅游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国内的学者在文学旅游资源的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总体来讲,仍显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表述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判别性较低,难以将文学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区分开;(2)对文学旅游资源形成机理的认识相对模糊;(3)在阐述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基本停留在利用文学作品促销相关旅游资源的层面上,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非常缺乏。

以上三个研究缺陷是相互联系的,归其原因,在于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本质内涵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文学旅游的发展。对此,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探讨文学旅游资源的本质,对文学旅游资源的资源内涵与开发模式作尝试性探讨。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一) 旅游附加值

旅游附加值是指旅游资源所具备的,经过开发后能满足游客某类体验需求的属性。旅游资源必须具备可开发性,并用来满足游客的某种体验需求。事实上,许多旅游资源可能同时具备了多重开发方向,如某一山体既是山丘型旅游地,又是林地,而且还是避暑气候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该山体在旅游开发中至少有观光、科考、度假等多个开发方向。引入旅游附加值概念后,我们可以理解为该山体具备观光旅游附加值,科考旅游附加值以及度假旅游附加值等。旅游资源附加值概念的引入,避免了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概念认识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重要的是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提供了依据。

(二) 文学旅游附加值

了解旅游附加值之后,文学旅游附加值就可定义为:旅游吸引物因与文学或文学作品的有关属性相关联,使其对文学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的特质。某一资源如果拥有文学旅游附加值,就拥有了开发文学旅游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拥有文学旅游附加值就一定能成功地开发文学旅游产品,这还依赖于文学旅游附加值自身的高低以及该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文学旅游附加值如果太低,或者相对于其他旅游附加值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开发文学旅游的风险就会很大。

(三) 文学旅游资源

文学旅游资源的意义就在于有文学作品、文学作者或文学范式与旅游资源产生了某种联系,使得该旅游资源拥有了文学旅游附加值。由于文学附加值的引入,文学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因拥有文学旅游附加值而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该定义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形态没有任何限制,因此文学旅游资源的本体可以是一棵树、一口井,一首歌,或者一项民俗,也可以是一座有意义的村庄、一项工程、一个景区、甚至一个城市等诸多旅游资源单体组成的旅游综合体。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旅游资源并不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类型,而是从获取旅游体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内涵的丰富。从理论上讲,任何旅游资源都有成为文学旅游资源的可能性。不同的文学旅游者,因为他们各自文学修养与素质存在着差异,对某旅游资源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认识存在差异是许可的。而对非文学旅游者来说,虽然文学旅游附加值可能并不是产生旅游动机与获得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该旅游资源的其他附加值对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

三、 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载入

旅游资源一旦被载入了文学附加值或文学附加值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都会对旅游者产生文学旅游吸引力。一般说来,旅游资源的文学附加值载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景物叙述法

景物叙述法是指文学作品对旅游吸引物直接描写与抒意,使其具有了旅游文学附加值。景物叙述法是文学作品为旅游吸引物赋予文学附加值最直接的方法,根据描述内容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又分为两种类型。(1)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在现实中确属存在,地望明确。如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作者以游记散文叙述方式,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为神州众多山川河流、景点方舆等赋予了文学旅游附加值,使其文学旅游价值陡增。(2)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经营者按照作品描写再现之,也能成为文学旅游资源。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作者为贾府贵妃省亲而虚构的行宫别墅。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与上海两地均根据小说中的描绘与意境,在布局与建设上将红楼梦中大观园场景予以物化来吸引游客,对于红学研究者与爱好者的游客来说,这两处大观园自然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学旅游景点。

(二) 情节驱动法

当文学作品故事情节描写精彩,而导致故事情节的发生地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进而使该地具备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载入法即为情节驱动法。如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戏剧故事发生在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峨嵋塬头的普救寺。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又如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提到喜马拉雅山峰下永恒、和平、宁静的香格里拉,然而这个所谓的理想之地到底位居何处却不得而知。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国外有印度的巴尔蒂斯坦、尼泊尔的暮斯唐,国内有云南的迪庆、怒江、丽江等地争相说自己就是香格里拉,而后四川又爆出一则消息,说最后的香格里拉在稻城。各地都可举出有力的佐证。直到2002年5月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7]争论才告一段落。各处场地之争都旨在通过利用这部文学作品提高知名度,大力发展旅游业。

(三) 人物促成法

人物促成法所指的人物有两类,一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则是文学作者。文学旅游资源的人物促成法指的是由于以上任何一类人物的人文影响,使相关的资源具有了文学旅游附加值而成为文学旅游资源。前者例如现代小说家唐浩明于1990-2002年陆续推出的长篇巨著《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分别描写了晚清三大重臣波澜壮阔的一生。三部历史小说的成功,让三位主人公的故居、宗祠、墓茔一时之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文学旅游点;后者如唐宋八大家、鲁迅、茅盾、沈从文等文学巨匠的家乡、故居、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都因作品人物或文学作者而发轫,进而成为了文学旅游资源。

(四) 载体依托法

许多文学作品并非仅仅载录于书籍,而是通过碑文、石刻、木刻、楹联的方式而流传于世。记载这些作品的石刻碑林、亭台楼阁对于文学旅游者来说,也是重要的文学旅游资源。这种因为文学作品的寄载体的特殊性,而使之成为文学旅游资源的形成方式就是载体依托法。例如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白带山下的云居寺,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其中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605年),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千余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共计3500余万字,[8]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图书馆。再如云南昆明的大观楼作为滇中闻名的旅游胜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孙髯所作的,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大观楼180字长联及该联精湛的滇池景色描绘,对于喜爱品味诗词楹联的文学旅游者来说,大观楼也就当然是不可多得的游览地。

(五) 派生融合法

因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学魅力,人们常常会以图书馆、文学馆等形式将文学作品集中、收藏。也有商家利用文学的吸引力,将文学与旅游相结合,建立文学旅馆、小说旅馆、图书旅社等设施。这些与文学相关的楼堂馆所因文学而派生,也属于文学旅游资源的范畴。而这种旅游吸引物获得文学旅游附加值的方式就是派生融合法。在美国俄勒冈州的纽波特海湾,有一家被人们称为“小说旅馆”的特色旅馆,其房间没有编号,每一间都是以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或闻名于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来命名,如福尔摩斯客房、海明威客房等,其房间的摆设与布置也与该作家或主人公的人生逸闻有密切关联,游客不仅可以住宿,也可以通过房间内的奇特布置与摆设产生一连串的遐想与体验,甚至很多文人来此居住笔耕,以寻求创作灵感。[9]

以上提到的五种文学附加值的载入方式,是从侧重面而言的。事实上,大多数文学旅游资源获得文学附加值的方式不会只局限于以上提到的一种,而是二种或多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不同的文学旅游资源其文学附加值的高低是不一样的,在某特定景区内,文学附加值与非文学附加值的对比度则直接决定了文学旅游资源的相对开发强度与开发方向。当文学附加值大于非文学附加值的时候,文学旅游对比度就高,反之则低。据此本文以文学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比较作为分析依据,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分为从属跟进、互重并行、主题聚合以及文化提升四个模式(如图1)。图中横坐标为文学旅游附加值量度,纵坐标为非文学旅游附加值量度,不同斑块对应不同的开发模式,不同象限的同类斑块则表示出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强度的差异。

(一) 从属跟进模式

该模式的资源特点是资源的文学旅游附加值较低,相对非文学旅游附加值处于劣势,旅游资源不具备大力开发文学旅游产品的空间,从而难以形成旅游品牌,这就决定了从属跟进模式的开发特点是以资源的非文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为先导,而文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只能控制性地适时跟进。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作品由于流传度不广泛,导致了作品所述吸引物的文学旅游附加值较低,所以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应以旅游资源的优势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开发作为驱动,在产品开发与市场促销过程中,文学旅游不作为主打推介,只有在机遇合适的情况下,才可适当组织短期表现的文学旅游产品,通过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借此将文学旅游附加值向市场扩散,为将来文学旅游发展“投石问路”。

(二) 互重并行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资源特点是资源的旅游文学附加值较高,具备相应品牌效应,但非文学旅游附加值也较高,且二者对比度基本处于均衡。该模式的资源开发特点则是,文学旅游附加值与非文学旅游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开发同时作为重点,联袂互动,互为依托。应用这种模式开发的文学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都必须依靠对方来巩固提升自己的地位。相对于从属跟进模式来说,本模式文学旅游层面的挖掘相对较高,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选入了我国中小学教程的,由于受众度极高,如果所对应的文学旅游资源同时也拥有其他较高的旅游体验附加值,采用该开发模式,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 主题聚合模式

采用此开发模式的资源特点是:资源文学旅游附加值高,相对其他旅游附加值处于绝对强势,文学旅游附加值易于被打造出具有旅游品牌效应的产品。该模式的开发特点是,以文学旅游品牌整合资源,突出对主题环境以及气氛的营造,让游客有步入到文学情景之中或沉浸于文学领域的感觉,从而不知不觉进入深度文学旅游体验。主题聚合模式所说的主题可以围绕相关文学作品的内容展开,也可以围绕纯粹的文学活动展开,适合这一开发模式的主要是文学馆、文学名人博物馆以及文学旅馆等研究及以文学为品牌的单位或部门,由于这类馆所的收藏、教育、科研、服务功能都与文学息息相关,因此开发直接映射文学主题的旅游产品是最为理想的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上文提及的美国俄勒冈州的小说旅馆以及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四) 文化提升模式

采用此开发模式的文学旅游资源,虽然也要求有较高的文学旅游附加值,但附加值本身并不完全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是该附加值具有文化提升的空间,并最终能将文学旅游资源转变成文化旅游资源。该模式的开发特点是通过市场与形象的打造,升格文学品牌为文化品牌,通过旅游体验,升格文学旅游者为文化旅游者。文学旅游的文化提升分为高、低两种层次。低层次的文化提升通常只是恢复或开发几个文学旅游景点,然后把相关物件进行堆砌,再配以解说系统进行讲解,给人生硬的感觉,而且枯燥乏味;而高层次的文化提升注重内涵与气氛的渲染,通过对整体环境的精心布置,以及对细节的设计,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精神的升华,甚至还能透视文学附加值对当今的启示。如山东曲阜的三孔,就是利用文化提升模式开发文学旅游资源的典范。

五、 小结

本文从基本概念的探讨着手,通过文学旅游附加值概念的引入,从内涵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文学旅游资源。总结了文学附加值的旅游资源载入方式。并根据资源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对比程度,提出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四种开发模式。但本文只是从资源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且文学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到底该如何测定、如何量化,本文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这也是以后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D T Herbert. Artisti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 tourist attraction [J].Tourism Management, 1996,(2):77-85.

[2]David Herbert. Literary place,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2):312-333.

[3]Clare Fawcett, Patricia Cormack. Guarding au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rism sit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

[4]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1999,(4).

[5]王军华,王磊.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鄂州大学学报,2005,(12).

[6]杨秀玲,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J].开封大学学报,2005,(2).

[7]王兆兴.发现太阳[N].迪庆日报,2007-9-25.

责任编辑 肖 利

相关热词搜索: 刍议 附加值 载入 模式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