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观海宁潮

海宁潮凭什么称“天下奇观”?

日月山川神奇合作,大自然如何造就了“海宁潮”?

历代观潮习俗为何长盛不衰?

多少历史名人与海宁潮结下不解之缘?

何为“潮三看四景”?

如今我们能看到怎样的壮观景象?

冲浪能否成为观潮节新的一景?

“观潮胜地”遗迹、谜团知多少?

滔滔海宁湖 从古说到今

海宁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605公里的钱塘江。钱塘江经此流入杭州湾注入东海。海宁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海宁更为人们熟知的却是“天下奇观海宁潮”的“观潮胜地”。

大自然的杰作

海宁潮究竟凭什么称为“天下奇观”?它是世界最壮观的河口潮之一,气势之磅礴、姿态之雄伟多变,世间罕见。唯南美洲亚马逊河河口潮可相媲美,而我国历史悠久的“潮文化”又赋予了海宁潮独特的魅力。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惊心动魄的海宁潮是怎样形成的?它是日月山川神奇合作的结果,是大自然的杰作。

江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月球近,引力也就更大,所以涌潮随月的盈亏而大小变化。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地球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对地球的吸引力一致,引潮力最强,涌潮也就最大。而中秋前后月球离地球最近、引力特别强涌潮也就格外大。

对于海宁潮来说这还不够。它的形成还与杭州湾得天独厚的地形有关。从杭州湾到钱塘江河口段,外宽内窄,由外向内急剧缩狭。从入海处约lD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不足3公里呈喇叭状。潮波向西涌进来,来不及均匀上升,潮水互相拥挤,江潮迅速抬高,形成后浪推前浪。加上江底有沙坎,河床不断抬高,大量潮波涌向既窄又浅的流道,阻力增大,潮波集中变形,前浪受阻后浪又起,使波峰增高前倾,便形成了一道波峰陡立、汹涌的白浪水墙。

“满郭人争江上望”

钱塘潮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十分有名。庄子在《南华经》中描述它:“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西汉文学家枚乘、晋代大画家顾恺之都曾有文赋赞颂它。宋朝苏轼更是不仅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甚至白天看了不过瘾,“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希望天上月宫不要把宫门锁上,他还要到月亮上去仔细看夜潮。

观潮习俗源于汉魏六朝,唐时观潮成风,南宋时达鼎盛,元明清至今长盛不衰。

南宋时杭州是首都,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到十八日人们“倾城而出”。十八日是“潮神生日”又是南宋朝庭检阅水师的日子。潮来之前,钱塘江两岸排列数百艘大小战舰,随着号声操练阵势。水兵在江中舞旗弄刀,如履平地。忽而烟炮轰响,黄烟四起,等到烟雾散尽,战船早已不见,只剩被焚的“敌舰”,慢慢淹没。潮水将至,郡守祭过潮神,几百名披发文身的“弄潮儿”,手执彩旗,迎潮而上,在惊涛骇浪中腾跃,而彩旗竟然不湿。还有人能在江潮中表演滚木、傀儡戏和杂耍……

历史上不仅有数不胜数的大诗人、大文豪如白居易、李白、苏轼等留下脍炙人口的观潮诗,还有不少帝王与钱塘潮结下不解之缘。秦始皇南巡,见潮生畏,绕道渡江,因此钱塘江又被称为罗刹江;唐宣宗即位前在盐官避难,了解了民间疾苦并曾因观看潮水而领悟道理,为以后治理朝政打下基础;宋高宗因半夜被潮声惊醒,以为金兵追到吓得狼狈不堪,被传为笑谈;乾隆帝在海塘上亲手种植朴树一株并立碑记之……至于领袖人物孙中山观潮后挥笔题词,毛泽东为潮水鼓掌,欣然赋诗,更是传为美谈!

走近现代观潮节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达,观潮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人们观潮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年。

从1992年起海宁已成功举办观潮节和观潮系列活动21次,其中观潮节14次。2007年观潮节吸引中外游客达67.8万人次。

1994年起,海宁观潮节定名为“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当年首发“钱江潮”邮资明信片,毛泽东诗碑亭揭碑。以后历年相继推出春季、夏季和月夜观潮。尤其是2000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联合直播海宁潮近3个小时,除了惊心动魄的大潮,还全面系统介绍了观潮胜地海宁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经济。后来又曾推出高空花样跳伞、动力伞表演、江南文化美食节、民俗风情表演,还曾举行大型祭祀海神表演、烟花晚会以及“潮乡乐”全国摄影大赛……观潮节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年一度的观潮节又将到来,海宁人将以更高的热情欢迎国内外朋友的到来。

“直至白头看不足”

年轻时读到许多古人描述海宁潮的诗句,内心便充满了向往。既希望看到“漫漫平沙走白虹”、“黑沙白浪相吞屠”、“头高数丈触山回”的壮观景象,更想感受“晴天摇动清江底”、“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的神秘氛围。

终于在1980年,我第一次来到海宁盐官,圆了我的观潮梦。至今快30年了,我前后四次来到盐官,把“一线潮”、“交会潮”和夜潮全都看遍。遗憾的是老盐仓的“返头潮”一直是个空白,正巧这次遇上“海宁潮”专题的采访任务,不仅重访“观潮胜地”的名胜古迹,还补上了“返头潮”这一课。欣喜之余不觉感叹,真是应了唐代诗人徐凝的话:“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一线潮,日潮夜潮相映成趣

那年中秋过后,我和三个学生一行四人在月光下踏着自行车从杭州前往盐官。一路上月朗风清、夜深人静,路边树影闪闪而过,江堤河塘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们时而谈笑、时而低唱,车队轻快地飞驰着。到了盐官,江边的观潮棚里已有一些人在等着看夜潮了。我们在一个棚里坐下,邊等边赏月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潮,我告诉他们海宁潮潮头可达3—5米,最大高度可达8米以上,这是世上罕见的。塘岸上曾有一只铁铸的镇海神牛有一吨半重,却好多次被冲出十多米远去。当然也讲到宋高宗赵构在金兵追杀下只知道南逃,逃到杭州时惊魂未定地在“归德寺”过夜。谁知半夜潮水来了,奔腾咆哮如千军万马掩杀过来,宋高宗以为金兵赶到竟吓得动弹不得,狼狈不堪。后人便用“十万军声半夜潮”来嘲笑他连“归德寺”也改名为“潮鸣寺”了。

夜里十二点后,看潮的人越来越多。大约一点半左右,忽然听到两声炮响,原来这是水文局发出的信号(据说现在没有了)。于是观潮的人骚动起来,但随即便又鸦雀无声。接着听到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的声音“啊~啊~”,起初如同壶里的水刚刚起沸,接着又像天边滚动着闷雷,最后简直就像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势不可挡地掩杀过来了!由于是在旷野又是深夜,听起来真有点令人胆寒。只是在迷朦的月光下,一时还什么也看不见。忽然有人叫“快看!”只见一排潮头像一道水墙横在江面翻滚着奔腾而至。我只顾看靠

相关热词搜索: 海宁 奇观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