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都县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遗产价值

摘要:稻鱼共生系统在三都县普遍存在,田鱼是其中的重要元素。鱼是该地民俗节日七月半进行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之一。该地稻鱼共生系统有民俗文化传承价值、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应该受到社会及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合理保护。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文化遗产;价值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9-02

稻鱼共生系统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使水稻和鱼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据考古研究,该技术始于东汉时期。2005年,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典型代表之一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代表浙江省青田县和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代表贵州省从江县这两个项目先后都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我国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但是,这两个项目的获批都与民俗节日七月半没有关系。而民俗节日七月半与稻鱼共生系统有着密切关联,如今,由于乡郊城镇化、现代化的盛行,这系统的数目正在逐年递减,更有濒临消失的危机。它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和保护。文中以三都县合江镇为例进行论述。

一、三都稻鱼共生系统简介及其特点

(一)稻鱼共生系统简介。

合江镇位于三都县西北面,都柳江上游,距县城约25公里,距贵新高速公路约50公里。东连本县塘州乡、北邻大河镇,西南面与独山县本寨、水岩、甲定、翁台等乡接壤。少数民族占98%以上,以水族和布依族为主。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52%。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极为丰富的边贸重镇。

该地区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有沿河谷的农田,也有许多梯田。每逢春季插秧过后,农户会将田鱼鱼苗放进田里,使田鱼与水稻一同生长。水稻与田鱼之间有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刚插秧时鱼苗还小,它们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到了水稻的分株开始成熟,田鱼才长成,这时田鱼开始懂得啄食稻杆下多出来的谷以及周边的杂草,使稻米营养更为集中,田鱼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提供食物。这可以是一个生生不息自我完善的食物链模式。

(二)稻鱼共生的特点。

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有的地方还发展为稻鱼鸭共生系统。田鱼,当地的“鲤鱼”,原来是由鲤鱼的演变而来。农民经山溪引导鱼儿进入稻田中,鲤鱼种经多年驯化而成独特的田鱼,颜色有紫红、橙红、青色等,鱼鳞柔软,是当地人特别喜欢的食物。这种在水稻田同时养鱼的耕作系统,成为稻鱼共生。因为水土的原因,当地的农户只养当地驯化而来的田鱼,这样的田鱼收获才大,其他种类的鲤鱼放到当地的农田里收获甚微,甚至还出现没有任何收获的情况。

七月半开田水。每年到农历七月十二左右,大都会给稻田开田水,即把稻田里的水放干,不再给田蓄水了。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习俗了。这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田鱼来过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田放水,以便于能够在干燥的田里收割稻谷。放干田里的水之后,农户会钻到稻田中的凹处有少许水的地方抓田鱼,这时的田鱼比较大了。每条鱼约有半斤,大的甚至有一斤一条。

二、文化遗产价值探析

(一)民俗文化传承价值。

七月半,俗称中元节、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都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过这个节日,三都县合江镇一带过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三(有些村寨过的是七月十二),不是七月十五。当地过七月半的主要活动有祭祀祖先,供圈、放河灯,插香瓜等。

七月半,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祀祖先,用糯米饭等祭供,鲤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其他的供品还有酒、鸭子等等。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七月半人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除了祭祀祖先,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是供圈。这项活动主要是祈盼六畜兴旺的。家庭主人用筛子等器具盛上丰盛的供品,如煎熟的鱼、弄米饭、米酒等,然后端到牛圈的阶梯那里供。主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圈里供大约二十分钟后才结束这项仪式。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这个活动被称为放河灯。另外一项活动叫插香瓜。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小孩子可以去地里偷别人家的南瓜来玩,就是瓜主人发现,也不能骂。小朋友们在拿来的南瓜上插满点燃的香,然后滚着,欢呼着。这个活动叫做插香瓜。这项活动过后,还子们会嚷着要吃鱼。

(二)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价值。

稻鱼共生可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鱼类摄取杂草,其排出粪便可直接转化为肥料,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和养分,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减少化肥的施用。有分析表明,稻鱼共生系统内磷酸盐含量是单一种植系统的1.2倍,而氨的含量则是单一种植系统的1.3~6.1倍。另外,稻鱼系统中的鱼类可松土,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环境 。

稻鱼共生可减少农药使用量。稻鱼共生中稻田经常被注入新水,循环较快,水质好,因此,病菌较少,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鱼类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量。有研究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鳃内致病菌数量仅为0.19 ×108个,而单一养殖池塘内高达1.60 ×108。[1]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以水中的昆虫和杂草为食,不仅养肥自身,还可消灭水稻害虫、去除杂草,减少农药用量,增加稻谷产量。[2]水稻生长时制氧能力强,风吹可使新鲜的氧气溶入水中,增加溶氧量,促进了鱼类生长;鱼类活动还使营养物质向水稻根部集中,促进水稻吸收,进而改善水质。此外,稻鱼共生还可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内稻鱼共生形成的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三)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价值。

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历史的积淀中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并且衍生出与该系统密切相关的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传统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的源头和基础,主要分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则又分为北方的粟作文化和南方的稻作文化。[3]稻鱼共生系统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反映了南方农民精耕细作的文化。这种古老传统的耕作文化是人类的财富,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冲击,保护这些传统耕作文化的意义尤为重大。保护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也保护了传统的耕作文化 。

(四)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价值。

扩宽遗产保护研究领域。遗产保护研究已经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尤其是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进步。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需进行重点保护。但农业文化遗产是新出现的遗产类型,保护的主体、途径、理论和方法等都处于探索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领域必将大大拓展,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推动遗产保护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多角度分析、多方法并用。对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能有效推动各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稻鱼共生系统为典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内水稻、鱼以及其他动植物和谐共存,发挥了系统的功能。因此,该系统将有效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应用方向。[4]农业生物多样性可解决现代农业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水稻为例,研究表明,抗病和感病水稻品种间作使稻瘟病比单一栽培减少94%,产量增加89%。[5]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涉及到系统的主要要素——稻谷和鱼类,而且还涉及其他动植物,如水草、青蛙、昆虫等。对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将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价值研究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它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三都稻鱼共生系统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传承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等等。作为山地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三都稻鱼共生系统的民俗文化传承价值尤为突出,故它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XiaoFan.Fish culture iice fields:Rice – fish symbiosis[R]//Mackay T.K.Rice – fish Culture in China.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1995.

[2]叶重光,叶朝阳,周忠英.无公害稻田养鱼综合技术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12( 3).

[4]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应用方向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 (1).

[5]ZhuY.Y., Che nH.R.,Fa nJ.H.,etal.Geneticdi-versityand disease control iice [J] .Nature, 2000, 406( 5797).

作者简介:吴宗平(1988.02-),男,布依族,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人,贵州财经大学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共生 文化遗产 价值 系统 论三都县稻鱼